课程思政公开课《英汉互译——英汉对比之文化差异》开讲

时间:2020-10-10浏览:2041设置

    2020929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举办的2020年秋季学期“课程思政”系列公开课——英汉互译课程在松江校区1142教室顺利进行,授课内容是英汉对比之文化差异。

本次公开课的主讲人是国际教育学院的田小勇老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兴趣包括翻译实践与研究、课程设计与实施、技术增强的语言学习以及教育比较研究。

本次公开课面向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81班学生,教学督导冯超老师,国教学院王睿、张秋杭、董丽丽等老师观摩此次公开课。

教学内容

本次公开课是英汉对比差异系列的第三讲,基于前面两讲的内容,学生已经体会到英汉语言在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区别。本次教学旨在通过理论阐释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前两讲的内容,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词汇与句法的不同都是源于英汉文化差异。

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会在表达同一概念时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并要考虑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保留或者变通。同时,通过补充汉语中政治经济习俗语相关练习,在增进学生对当前时事了解的同时,加深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识。

教学过程

课堂上,田老师和同学们不断地进行交流互动,就某个问题与同学们沟通讨论。在田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的影响下,同学们在整节课中都表现出很高的专注度和互动参与度,保持着极高的学习热情,课堂不时迸发出欢声笑语。田老师的课堂是能够给予学生“幸福感”和“获得感”的课程,将理论与真实的案例结合在一起进行讲授,并为同学们解释了文化意象的7种处理方法和时文翻译的4个注意事项,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了文化与翻译所创造的美。



课程价值引领

本次公开课的价值引领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语言之美,文化之魅,翻译之妙,浸润其中,从而在承认差异存在的基础上,培养文化自觉与自信。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属鸡。我从来不吃鸡。鸡年是我的本命年。”这一例子涉及到“鸡”这一文化意象与“本命年”这一文化负载词,通过翻译实践、小组讨论、集中讲解让学生一方面意识到文化差异,明白内外有别,另一方面培养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的使命感,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可以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此外,片段中所涉及到的另一个例子“文明城市”,通过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文明寝室”、“文明班级”、“文明用餐” 、“文明校园”、“文明小区”、“文明交流互鉴”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翻译过程中,即便是面对母语也决不可“想当然”,而必须把自己放到更大的文化背景下,转换视角,进而在翻译中灵活变通,更好地传递字面之下的隐含意思,而不是望文生义。

本次公开课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多个民生领域和时事热点,尤其考虑到年轻受众的兴趣点,这得益于田老师多年来的细心观察和积累。本次课程的设计注重理念培养,在整个教学中,田老师多次强调翻译的多元性和历史性,让课程实现了从术到道的提升;并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逻辑清晰的教学环节、讲练结合以及提供优质课外学习资源,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作为“课程思政”的系列公开课之一,本课程对价值观的引领贯穿了整个教学活动,从素材选择到翻译理念的传播,再到个人阅历的分享,田老师将翻译课程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思政价值有机融入知识的传播与技能的培养之中,体现出对时政信息的高度熟稔与价值理念层面的深度理解和挖掘,真正体现了“思政教育应当盐入汤中”。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