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公开课《教育语言学——动物交流与人类语言》开讲

时间:2020-10-17浏览:1042设置

    2020929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举办的2020年秋季学期“课程思政”系列公开课——教育语言学在松江校区1154教室顺利进行,授课内容是动物交流与人类语言(Animal Communication VS. Human Language)。

本次公开课的主讲人是国际教育学院的曾莉副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领域为语言习得、语言教育。

本次公开课面向国际教育学院英语教育专业2019级全体学生,国教学院郑新民、郭晓梅、李雪莲等老师观摩此次公开课。

教学内容

公开课上,曾老师首先带领学生简要回忆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即动物之间的各种交流方式与人类语言的相似之处。接下来,曾老师以问题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即“人类语言是否能够被动物所习得”?在给出同学们一些思考的切入点后,曾老师列举了上个世纪以来一系列尝试教会猩猩去说人类语言或使用手语的科学实验,并给出了实验取得的结果。接着,曾老师还介绍了人类尝试去教会动物“人造语言”的一系列实验,进一步地加深了同学们对“动物使用人类语言”这一表现的印象。

教学过程

课堂上,曾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动物学习“人造语言”是否等同于学习真正的人类语言?动物学习人类语言是学习其结构,还是仅仅是对符号的记忆?这两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在同学们精彩的讨论发言后,曾老师总结了人类和类人猿、人类与其他动物学习人类语言的区别,并最终得出结论:虽然动物之间的交流与人类语言有些许类似的方面,但是人类语言有其独特之处。同时,动物仅能够通过刻意训练去学习到一小部分人类语言,但与人类比起来会有一定差距。

课程价值引领

本次公开课的价值引领在于利用科学证据和审慎的逻辑思考学会辨别,从而破除人们对语言和交流的一些迷思。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了大量的语言学实验与语言学知识,通过讨论和思考,细致地分辨了人类语言与动物之间交流的异同,对人类语言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接下来教育语言学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曾老师精神饱满,充分使用音视频等技术手段以辅助教学,在课堂上与学生有着形式多样的活动,给予了学生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并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方法,以严谨的态度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在对课程进行创新的同时展开思政教育,即通过对实验证据的科学解读,破除传说的迷思,培养同学们对事物的科学认识和思辨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与学生良好的交流互动也使得学生在本次课堂中受益匪浅,是一堂师生“共赢”的课程。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