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论教|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观摩英语学院吴其尧教授综合英语课的体会

时间:2020-09-28浏览:446设置

【编者按】新冠疫情期间,为有效保障“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全校各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结合教学需求,出台了一系列保障举措和实施方案,广大一线教师全力投入,密切配合,有效保障了线上教学的顺利进行。进入新学期,学校恢复常规线下授课,师生从“云端相见”到重返校园。教务处将继续邀请教学督导和任课教师就教学经验与感悟撰写文章,通过SISU论教”栏目报道推出,与广大师生交流分享。

我于201911月入职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作为新进教师,我对上外并不熟悉,虽然很多教授早有耳闻,但多数从未谋面,自然不敢贸然前往打扰。作为教师,无论从事科研或教学,本职工作当然是教书育人,争作“四有”好老师,但如何成为好老师却不是说说那样简单。虽然我本人也有了十几年的教学经历,但想到自己要有能力站稳上外的讲台仍然让我感到不小的挑战和压力。于是我想,如果能有幸得到前辈老师传帮带的话,那将会是十分理想的情况。值得庆幸的是,学校十分及时地在本学期开始之前的一周,在松江校区组织了一次新进教师集中的入职培训活动。就是在这次活动中,我有机会得识了来自英语学院的吴其尧教授。吴老师在活动的第一天是作为老教师代表受邀来为我们做讲座的。他风趣幽默,有着令人神往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该具备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在讲座结束后的自由交流时间,我找到吴老师并自报家门,于是我们就算互相认识了。

交谈当中,吴老师看出来我目前遇到的困惑。作为上外的老师,除了自身的科研要过硬以外,还必须有能力站稳三尺讲台,成为学生学问上的授业解惑者,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感染学生,引领学生。要站稳讲台并不容易,它是教师综合素养的一个体现,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于是我提出能否来吴老师的课堂里观摩学习,他欣然应允,并告诉我时间和地点让我选择。课程观摩当天上的是英语专业三年级综合英语课,内容是综合英语教程第5册的第一课。这节课的主要任务一是将课本剩下的5个段落讲完,二是讲解课外补充的一篇阅读材料。这看似简单的教学任务,从头到尾下来,过程并不简单。

首先让我感到惊奇万分的是课上没有PPT没错,下课的时候,我还专门悄悄问起旁边的同学确认一下,得到的答案是吴老师一直都是不用PPT授课的。整个过程全靠他用言词、黑板上的书写以及个人的肢体动作等来传达信息,这让习惯了PPT或电子屏幕“统治”课堂的我们难以想象。但转眼想一下,如果没有对授课内容烂熟于心,如果没有扎实丰厚的中外语言文学和文化的积淀,是断然不敢如此授课的。我想,PPT或任何其他形式的教学方式,它们的作用是辅助教学,而课堂教学的核心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它是任何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这次疫情所造成的教学上的困扰我想也和授课方式的变化有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学最终是一种具身体验(embodied)。这一点应该不能忘记。

吴老师的课从头到尾“有趣有料有形”,始终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在不知不觉间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我认为他的课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有形。也即是说课堂安排要有主旨和清晰的结构,时间分配合理。综合英语课属于语言类课程,本身强调学生语言基本素养的培养。吴老师的课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标,以文本细读为基本方法,展示如何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体会、感悟和把握。从大的结构来看,本次课堂教学分为导入部分,用时7-8分钟,简要总结上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本次课的上课要点和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本次课要做些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迷失在细节中而失去大的方向。之后,进入任务教学环节。第一个任务也就是课本上的课文讲解用时40分钟左右。第二个任务是解释课外的一篇阅读,用时35分钟。在这两个任务中间,可以明显感觉到吴老师故意放慢讲解的速度,用比较轻松的方式从第一个任务过渡到第二个任务。这样做有充分的原因。因为成年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中间安排5分钟左右的缓冲和过渡,可以调节学生的紧张感,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最后是几分钟的结束部分,整体回顾上课的内容,布置下周的任务以及师生问答。这种对课程结构的整体把握和对课程进度的张驰有道的控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有料。即谓干货也。综合英语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必须要有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吴老师的授课包括对纯粹语言点的解释,如对学生可能不太了解的词汇进行口头或板书解释,如对indignant的释义,对pinafore的意涵解析等,或对同一个意思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表述。我观察到,当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都在记笔记,或查阅辞典进行拓展。除了简单的词汇之外,还涉及到英汉语的比较和引申。比如从make me sick to my stomach这样一句话引申到汉语的“呕、吐、”,如何辨析词义的微妙差别,尤其是在英汉互译中的使用。惯用语和歇后语是吴老师比较强调的一点,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对提升语言使用的美学品质有极大的帮助。比如他提到的chips on one’s shoulder以及like water off a duck’s back等,用在一些生活场景中,十分有益。

说到这里,语言使用更高的层面非属修辞与风格方面了。吴老师对修辞格做了重点解析,比如一些看似不可理解的表述guilty silence, sleepless night, green thoughts等等,它们都属于 transferred epithet,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移觉,在中英文的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如广告中使用很多。其次就是社会方言。由于课文上的阅读涉及到黑人英语的问题,吴老师抽出这一点提醒同学们注意,比如双重否定是否定这种不太合乎正规语法的现象。进而,叙事视角和叙事者以及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都在课堂上有比较多的解释和分析。尤其是后一方面,吴老师通过对英美的一般社会礼仪的讲解,根据课文所反映的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将问题延伸至美国社会广泛存在的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现象,剖析语言背后预设的价值观和立场,这对当前高等教育强调大学课堂要争夺意识形态阵地而言十分必要。

教师在课堂的任务并非教授纯粹的知识,毕竟知识的生产都涉及意识形态的内容。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物就变得很重要。本次教学课本阅读讲述了作者一家在餐馆就餐是如何遭到种族歧视的经历。作者面对这个现象,选择向总统写信进行控诉。吴老师则借此将课本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提出问题:if similar events happened to one of us, what would you do, either to choose to stand up in defiance of the inequality or to remain silent. 显然,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但教师却必须以自己的经历和认识告诉学生们,面对不公平的现象,我们可以怎样用正确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方面的言传身教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引导。

第三,有趣。幽默风趣是吴老师上课的特点,也是一种传递价值观的有效方式。他主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身边遇到的一些奇闻异事娓娓道来,但归根结底总会指向人性中闪光的一面,总带来人生的启迪和教诲。吴老师讲述自己和老师的故事,他们是如何成为亦师亦友的经历,老师如何对他谆谆教导,在关键的时刻为他指引方向,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会学到老一辈学者身上“敬事爱人爱国”的优秀品质。再比如上外某教授因病住院,而知名的主治医生得知病人来自上外,竟然提出要以英语交流,测试一下英语水平,来决定是否愿意继续治疗或换个医生。这自然是开个玩笑,但老一辈学人对学术的认真劲儿令人敬佩。这传递的是学术的求真精神,做人的求实境界,不虚饰,不造作。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增进了解,沟通文心和人心。学习语言尤其是外语的人,总会多了一层体验,对身边事、人间情多了一层感悟和体会。吴老师坦言,从Francis Bacon的一句offer age to score/blame/insult,自然想起周作人晚年所言的“寿者多辱”,感叹人生的伦常。比如从补充阅读的一个简单的表述room of one’s own,自然联想到Virginia Woolf具有女性意识的名篇A Room of One’s Own。由此引申到人的自立自强和自尊。这种点滴的体会、经历、感受汇聚起来,不正可以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做新时代的有情、有义的人,为国家、民族和个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个半小时的听课一会儿就过去了,我笨拙的笔显然无法记录下课堂学到的全部内容。吴老师引导和启发式教学没有炫酷的现代科技装配,但透过与他眼神的交流,通过他言词的妙解,时时在他的年轻的学生中间以及我的心里引发共鸣和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对新时代教师的责任做了多次重要讲话。我想我们面对新的时代、新的挑战、新的征程,应该更加努力,以渊博的学识传授学生知识,以丰富的阅历引导学生进步,以博爱的胸怀呵护学生成长,真正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教师耿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