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根据教育部和上海市有关会议文件精神,结合疫情防控和教学实际情况,保障“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经前期精心准备和严格测试,我校于2020年3月2日正式开始线上授课。线上授课期间,我们将邀请教学督导和任课教师就线上授课的经验与心得体会撰写文章,通过“SISU论教”栏目报道推出,与广大师生交流分享。
吴贤良老师
课堂教学互动常常表现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有关知识点进行提问,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同时也会谈及个人的看法。然后教师表示认同与否,偶尔也会加以点评。在精读、泛读、报刊选读课以及一些专业课上,教师会就段落的理解、课文的难点,或者就报刊文章的实质问题、专业方面的知识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回答,甚至切入讨论模式。这是一种十分有益的教学手段,能促进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仔细听讲,开动脑筋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利于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讲解更精准,授课更到位,从而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最近两周集中在线听课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课堂教学互动的一些现象。由于在线教学的客观因素,课堂上会让人有这样一种感觉:学生似乎“隐身在幕后”,在静静地听教师讲课;当教师提问时,能主动回答的学生不是很多。如果教师点名提问,往往会有片刻的沉默、等待,有的学生回答也不顺畅。我们在想,是学生对内容没有很好的理解还是没有弄明白问题所在?于是,教师只能在讲解一遍,而后会本能地降低提问次数,也就减少了互动机会。
笔者听了一堂外教上的泛读课,却注意到了另外一种现象:对外教的提问先后有几个学生主动回答,不过都没能答到点子上;尽管外教作了进一步解释,学生还是没明白原因何在。笔者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出在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外教对问题的表述,还有就是外教和学生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存在差异。后来听了一堂我们教师上的精读课,也有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没有回答到位的现象,好在教师用中文作了说明,学生才得以理解。
对此我们来分析一下,通常小语种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教师便选择性地用外语授课了,进入两年级后基本上全程用外语授课,学生是能听懂授课内容的,不过能否较顺畅地用外语回答问题或表明自己看法则要看个人水平了,应该承认有的学生口头表述是有困难的。现在我们回到原先的问题,是学生没听明白教师的提问还是没能力用外语表述清楚自己的看法呢?
笔者也听了一堂苏老师用中文讲授的《东方文化与管理》课程。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主动回答,而且回答一般是正确的。这便引起了我思考:也许学生养成了答题的习惯,也许学生对上课内容进行了预习,也许学生对学习知识掌握得较好。如果是外文授课和中文授课有区别的话,那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要抓外语基础教学和听说基本功了。
现在我们回到本文的主题。课堂互动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好手段。因此我们可以开动脑筋,多想些办法把课堂互动这一环节落到实处,对此我是这样想的:1.布置学生预习上课内容,同时准备理解不了的问题。2.将较难回答的问题先布置给学生。3.教师对难答的问题可备有预案。4.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切入问题实质。5.教师可适时从学生角度看问题,弄明白学生的理解方式。6.教师要简单明了表述对问题的理解方式。7.必要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
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课堂互动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督导、法语系副教授吴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