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学:第二期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开讲

时间:2020-11-11浏览:369设置


【编者按】为实现我校“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外语学科新生从一开始就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领域有所了解,学校特邀请资深学者举办“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均以“什么是……?”为题,由各院系轮流承办,以展现外语学科的人文魅力,引领同学们进入外语学科的精彩世界。2020116日,第二期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如期开讲,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与新生分享:什么是文学。

“什么是文学?”讲座内容详情

讲座主讲人虞建华教授现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常务理事以及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讲座由英语学院院长王欣教授主持。

文学研究院虞建华教授分享

英语学院王欣教授主持


什么是文学?


文学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可能是许多同学们第一次面对文学会产生的疑问。虞老师在追溯文学历史时以克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和罗伯特·佩·华伦(Robert Penn Warren)两位大家对文学的定义为引子,指出文学具有历史悠久性的特点:

 

当黑暗笼罩世界其他部分的时候,一旦原始洞穴人有闲坐在点起火堆的四周,小说就诞生了。他带着恐惧的颤抖或胜利的自得,用语言再现狩猎的场景,重叙部落过去的历史,描绘英雄的业绩和谋略,讲述奇迹,努力在神话中解释世界和命运;他在转化为叙述的想象中为自己创造荣耀。

 

这一定义巧妙地将文学历史与人类历史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文学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虞老师表示,文学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解释文学定义时,虞老师将文学与“杂草”类比,指出“文学本身没有特别明显的特征”,不同人对文学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文学的定义也可宽可窄。

克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和罗伯特·佩·华伦(Robert Penn Warren


文学与历史


不管是口承的还是书写的,人类早期文化中对过去的记录、叙述和传播的经典作品,具有“诗史合一”的特征,既是文学经典,也记载了相关历史,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譬如我国的《春秋》和《史记》,亦或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可以说,文学记载了历史,历史赋予了文学以主题和内涵。面对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虞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两种看待文学与历史的角度:“旧”历史主义观和“新”历史主义观。两者对文学边界的划分大不相同。以《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为例,虞老师对比讲述了新旧两种历史主义观的区别。“旧”历史主义观注重将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区分开来:一个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一个是由作家和读者长期创造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将文学作品和历史分开看待。“新”历史主义观却强调主体对历史的干预和改写,进而达到诗史合一。也就是说,历史不是游离于它的文本建构之外的事物,更不是作为某个文学或艺术作品的可被拆分的背景或装饰性材料,文学也参与到历史之中。

《春秋》、《史记》和《三国演义》

文学与一般散文体

虞老师强调,文学的语言是非自然、“陌生化”的,也就是说,它是由书写者对其进行艺术化再现的。他解释道,与一般散文体相比,文学的语言不用于直接陈述事实,而是借力于其在情感方面的感染力来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进而使得读者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再创造。其次,与传达单一意义的一般散文体文本不同,文学文本具有表层叙事和深层叙事两重理解层次。也就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年龄阶段、社会背景等不同的读者,对文本往往具有不同的阐释。再次,文学文本意义的阐释要求读者想象性的参与。以《阿Q正传》为例,它表层意义是一个落魄农村青年的遭遇,而鲁迅反映的深层意义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形势。这两层意义的阐释需要读者想象性的参与。最后,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本身的声音被掩蔽,往往通过一个叙述者的声音传达观点。即作品中的叙述者与作者不能等同,需要读者想象性的参与来破解叙述者声音中作者原本要传达的深层意义。

《阿Q正传》和鲁迅像(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文学与科学


文学和科学不分孰优孰劣,两者分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虞老师总结了文学文本与科学文本的三点不同:第一,两者所用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学使用的是形象思维,即意象和想象;科学使用的是逻辑思维,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第二,两者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文学针对的是人的心、情感反应和对现象的思考,凸显主观态度;科学使用的是客观的态度,面对的是客观事物。第三,两者关注的问题不同。文学所关注的是事物引起的人的感受,即喜怒哀乐;科学所关注的是事物本身的构成因素和规律。文学文本和科学文本是话语体系的不同,没有孰优孰劣。以论文写作为例,虞老师生动形象地为大家剖析了文学文本与科学文本的区别:当学生写学士论文时,他们需要从科学严谨、客观理性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并在写作中严格使用精确定义和科学原理,而非主观抒发个人的情感感受。一些日常用语,例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等,也不能出现在论文中,因为它们不够严谨,只注重了鲜活形象的描述,没有体现出学生的理性基础。


文学学习的重要性

文学文本的重要性体现在超越功利的精神价值和‘致知’价值。”虞建华老师这样讲到。他指出,文学的作用并不体现在当下的实用和功利,而体现在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即文学(教育)是一门素质教育学科。通过援引庄子、王国维和莫言等人提及的“无用之用论”,虞老师对“学习文学有什么用”这一伪命题的错误逻辑进行了驳斥,带领大家认识到“实用性不应该是衡量学科意义的唯一标尺,超越可直接施用的‘技’和‘术’的综合素质才是凸显文学价值的标准。”结合高等教育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虞老师强调,高等教育应该让学生拥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比实际技能更为重要的能力,培养出拥有跨界能力和能够搭建文化桥梁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此外,虞老师通过解释文学文本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提出了文学学习的“致知”价值。他表示,知是识的基础,文学文本能为读者提供审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窗口,使读者通过阅读文学破译编码文本中的精神文化知识。因此,大学生应该在了解文学文本的基础上思辨明理,通过学习广博的知识来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成长为我国需要的外语人才。

讲座现场

Sisuers

虞老师通过多方对比让我对文学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尤其是虞老师为我们播放的视频,不仅让我直观的感受到文学是艺术化的再现,更让我体会到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的文字的魅力。最后也正是如同王欣教授所说“Science is what we live by, but poetry is what we live for.”

通过听虞老师的讲座,我对文学的定义和专业术语有了更深的了解。虞老师用很多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解释文学领域的专业知识,让这些专业术语变得浅显易懂。另外,虞老师采取了一个比较的视角,不直接回答“什么是文学”而指出“什么不是文学”,将文学与历史、一般性散文体和科学进行了比较,这让我们对于文学的特征以及它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的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听完老师的讲座,我想说文学的确非常重要,它不是教会我们某项技术,而是教会我们如何生活,会让我们终身受益。

推荐书目

Jean-Paul Sartre. What Is Literatur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Cleanth Brooks and Robert Penn Warren. Understanding Fic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Cleanth Brooks and Robert Penn Warren. Understanding Poetry.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What Is Literature》、《Understanding Fiction》《Understanding Poetry》

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

据悉,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由外语学科院长系主任联席会发起,教务处主办,日本文化经济学院、英语学院、德语系、语言研究院、东方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等7个学院轮流承办,讲座围绕外国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等外语学科五大研究领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与大学新生分享他们的认识、感悟和观点,在帮助学生提升外语能力的同时,更进一步了解这五大知识领域,掌握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奠定高端外语专业人才所必须的坚实基础。讲座自1030日起每周五在上外松江校区举办,面向以新生为主的全校学生开放。第三期讲座由德语系承办,顾力行老师和张红玲老师将于1113日在图文信息中心东厅联袂带领同学们领略“什么是跨文化”。

“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内容

第三期讲座海报

新生可扫描上方报名二维码报名预约



来源:教务处、英语学院

摄像:信息技术中心

编审:张蕾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