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学:虞建华教授带来第一场“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

时间:2021-12-07浏览:857设置

为实现我校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外语学科新生从一开始就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领域有所了解,学校特邀请资深学者举办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均以什么是……为题,由各院系轮流承办,以展现外语学科的人文魅力,引领同学们进入外语学科的精彩世界。20211112日,新一场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开讲,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为上外新生带来第一场讲座:什么是文学。

讲座主讲人虞建华教授现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常务理事以及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讲座由英语学院院长王欣教授主持。

讲座主讲人虞建华

讲座主持人王欣教授

什么是文学

什么是文学?,这可能是许多学生在学习文学时最先面临的问题。虞老师强调,了解文学的定义十分重要。从文学起源的角度,虞老师指出文学与人类早期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克林斯·布鲁克(Cleanth Brooks)和罗伯特··华伦(Robert Penn Warren)在《理解小说(Understanding Fiction)》中的文字为引,虞老师向同学们解释道:小说与人类最早期的原始文化同时诞生,文学与最早期的人类活动交织在一起

当黑暗笼罩世界其他部分的时候,一旦原始洞穴人有闲坐在点起火堆的四周,小说就诞生了。他带着恐惧的颤抖或胜利的自得,用语言再现狩猎的场景,重叙部落过去的历史,描绘英雄的业绩和谋略,讲述奇迹,努力在神话中解释世界和命运;他在转化为叙述的想象中为自己创造荣耀。

从文学边界的角度,虞老师指出,文学的定义可宽可窄、具有弹性。也就是说,文学与非文学的边界是模糊的。通过解释多位学者及字典词条中对文学的不同定义,虞老师展现了文学一词定义多样性的特点,激发了同学对文学定义的思考与反思。紧接着,虞老师将文学与杂草weed)类比,指出文学本身没有特别明显的特征,不同人对文学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在试图下定义时,要做到提出问题,善于思辨

讲座现场

文学与历史

文学是否真实的记录了历史?,通过辨析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虞老师向同学们解释了文学的重要特点:诗史合一。文学蕴含了人类早期文化中对过去的记录、叙述和传播,文学与历史两者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学记载历史,历史则赋予文学以主题和内涵。最能够反映诗史合一特点的文学有荷马史诗和中国早期历史著作《春秋》《史记》等等。此外,虞老师还为同学们讲解了两种看待历史与文学的角度——历史主义观与历史主义观。以曹操为例,历史主义观认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不等于真实的曹操,前者是艺术形象,后者是客观存在;而历史主义观则更强调共性而非差异。史学家建构历史的方式是诗性的。虞老师通过比较文学与历史,进一步阐明了今天的讲座主题——什么是文学。

     

《春秋》              《史记》             《三国演义》

文学与一般散文体

新闻报道与小说有何本质的不同?”“这样的不同是如何形成的?,虞老师通过接连抛出两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对文学与一般散文体关系的思考。他解释道,与现实性描述相比,文学性描述是跨越时间的艺术。首先,文学是一种巧妙而富有创造性的文字改写。文学的语言不用于直接陈述事实,而是借力于其在情感方面的感染力来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进而使得读者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再创造,进行多重解读。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对不同的读者可以产生不同的含义,对文学文本意义的阐释要求读者想象性的参与。同时,文学文本通常具有双重理解层次。以鲁迅著作《阿Q正传》为例,书籍就蕴含了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的理解层次:表层方面,《阿Q正传》描述了一个落魄农村青年的遭遇;深层方面,《阿Q正传》则是通过描述个体命运衬托出整个中国社会经历辛亥革命后的形势转折。最后,在文学写作中,作者的声音通常通过叙述者传达,但叙事者并不等同于作者,需要读者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与解读。

  

    《阿Q正传》              鲁迅像(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文学与科学

文学与科学什么区别,虞老师总结了文学文本与科学文本的三点不同,帮助同学们更好理解:第一,思维方式不同。文学使用的是形象思维,虞老师用四个词总结概括了文学和非文学的本质区别,即文学包括选择(selection),删除(deletion),浓缩(concentration),重组(reorganization)四个步骤,是通过意象和想象以艺术化的再现;而科学使用的是逻辑思维,即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证明。第二,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文学针对的是心理、情感反应和对现象的思考,是一个心灵启发另一个心灵,凸显主观态度;科学使用的是客观的态度,面对的是客观事物。第三,关注的问题不同。文学所关注的是事物引起的人的感受,即喜怒哀乐;科学所关注的是事物本身的构成因素和规律。文学与科学有无上下之分?,虞老师进一步解释道:文学文本和科学文本是话语体系的不同,没有孰优孰劣。以天下乌鸦一般黑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等俗语为例,虞老师向同学们解释道,这些俗语虽然从科学角度看,表达地并不严谨,但是从文学性描述角度看,则刻画了鲜活的形象。

 

文学学习的重要性

最后,就文学学习的,虞老师向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文学文本的致知价值是一门更高的学问。通过援引庄子、王国维和莫言等人的无用之用论,虞老师对学习文学有什么用这一伪命题的错误逻辑进行了驳斥,带领大家认识到只有才是衡量的标尺。同时,虞老师进一步提出,文学具有及物的用途。也就是说,除内在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外,文学也具有社会价值,能够指涉现实,反应生活,影响和改变社会。优秀的文学作品能通过语言的艺术反馈经验提供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观察窗口,此等无用实为大用。因此,文学的本质并非致用的东西,而是致知的学问,综合素质的学习应该超越应用层面,拥抱更加广博的知识,文学也将继续显示其在改造国民精神文化素质方面的重大意义。

讲座现场

Sisuers

——虞老师通过不同名人大家对文学的定义和文学与科学文本、新闻文本、历史的对比,让我对文学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同时通过视频播放,让我直观体会到文学是艺术化的再现,是形式美与情感的冲突。

——虞建华老师诙谐、风趣、平易近人,从讲座中可感受到他对学术的热情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是位兼怀学者之风与文人侠气的大家。虞老师并非直接对文学下一个清晰的定义,而是从几个角度对比文学与非文学文本的异同,且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看待文学。听完这场讲座后,我对什么是文学有了更加开放、包容的观念,深感裨益。

推荐书目

1. Jean-Paul Sartre. What Is Literatur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 Cleanth Brooks and Robert Penn Warren. Understanding Fictio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 Cleanth Brooks and Robert Penn Warren. Understanding Poetry.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What Is Literature    Understanding Fiction   Understanding Poetry


来源:教务处 英语学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