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比较文学?查明建教授带来首场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

时间:2022-11-17浏览:347设置


为实现我校“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人才培养规格,帮助外语学科新生从一开始就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领域,提升外语能力,掌握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学校特邀请资深学者举办“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20221111日,第一期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在上外松江校区成功举办,查明建教授同大家分享:什么是比较文学。讲座由日本文化经济学院院长高洁教授主持。

讲座主讲人查明建教授


讲座主持人高洁教授

  查老师以“什么是比较文学”为题,从外语学科的内涵与学术意义、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比较文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比较文学之于外语专业的意义等五个方面,层层递进、全面生动地向同学们介绍了何为“比较文学”。查老师运用其广博的学识,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关于比较文学的学术盛宴。

外外语学科的内涵与学术意义

什么是外语学科?查老师首先分析了国家发展战略对外语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阐述了外语学科的学科性质,打破以往对外语学科的狭隘认知,强调:外语学科不仅仅是学外语的学科,而是通过外语来学习和研究外国语言、文学、社会、历史、政治、文化,培养人文社科领域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学科。外语专业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外语能力,还需掌握语言对象国的社会、历史、地理和文化,具备基本的人文学科结构,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查老师提到2017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十三个二级学科调整为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五大学科方向。新确立的五大学科方向,扩大了外语学科原来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研究领域的内涵,同时,也是对外语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学术导向。这一系列讲座也是围绕这五大模块引领新生进入外语学科的知识领域与学术领域。

讲座现场

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作为外语学科五大研究领域之一,查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其诞生及其发展史,并从“比较”的内涵入手,一步步带领大家解读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辨别、判断事物的基本方法。比较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其存在早于比较文学的建立。

  那究竟什么是比较文学?查老师引用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比较文学批评导论》(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的话,指出比较文学研究跨文化(across cultures)、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跨时空(across both time and space)文学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查老师表示,如果从学术的角度来定义“比较文学”,可以说:“比较文学是在世界文学的视域里,以自觉的比较意识,对各种文学关系和类似的文学现象进行跨文化的文学研究。其研究目的,一是由此揭示民族文学的特质,二是寻求世界文学的共同规律。”也就是说,比较文学是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跨文化”研究。因此,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不是指中外文学高下优劣的简单比较,而是指世界文学的视野,国际性的文学眼光,以及普遍联系的文学意识。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

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

查老师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向我们展示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内容。首先,查老师指出比较文学的前提是“文学是人学”、世界文学的共通性、世界文学的共通主题通过援引钱谷融先生的对文学意义的阐释,查老师强调“文学的本质是诗”,文学之于人类的意义在于其精神上的“诗意”,这种诗意是从人的心灵抒发,将思想与感情融为一体。文学凝聚了人类共同的情感,蕴含了普遍的人性,文学就是人学。世界文学的共通性源于人性的普遍性、情感的共同性、表达的相似性以及文学观念的可沟通性。文学的这种共通性,让人们可以跨越时代与民族,沟通心灵,增进了解。此外,查老师指出,世界文学是普遍联系的,并援引美国学者Harry Levin的话“不比较,何以文学”,解释通过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国文学。根据文学的联系,比较文学有两种研究模式: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之后,查老师又为我们介绍了比较文学的三种基本属性:跨文化性、文学性、互文性。其中,查老师指出“文学性”是世界文学的最大公约数,是无数中外文学的共同特质。从《诗经小雅采薇》到Robert Frost的“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查老师列举古今中外关于“雪”的诗歌,为我们揭示“文学性”的审美体验和感悟。有意味的形式也是是“文学性”的表现之一。查老师从卞之琳的《断章》的循环相对形式到Thomas Gray的“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中用优美的抑扬格五音步模拟晚祷的钟声,到Edgar Allan Poe的绵长思念缠绕的那一声“Annabel Lee”,再到小说Lolita,“Early Autumn”中通过句子节奏来诉说无尽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文学性是如何通过结构、音韵、节奏等有意味的形式建构起来的。中外文学的内容千差万别,而其共同的“文学性”,也即共同的“诗心”和“文心”是比较文学所要寻找和总结的对象。

 《洛丽塔》

“互文性”是中外文学的互文与互释,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经验的故乡到文学的故乡,查老师向我们展现中外文学家的建构文学世界的共通性,并通过介绍《河、海、园——《红楼梦》《莫比·迪克》和《哈克贝里·芬》的比较研究》,以及蒲松龄《促织》与卡夫卡的《变形记》之比较研究,诠释中外文学的互文与互释如何启发深层次的文学研究的。

《红楼梦》

《莫比·迪克》

《哈克贝里·芬》

蒲松龄《聊斋志异》与卡夫卡《变形记》

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谈到比较文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查老师指出,比较文学不仅可以寻找世界文学的共通性,也可以通过比较更深刻地认识自身文学的特质和文化个性、审美心理。以中西方诗歌为例,同为爱情主题,查老师向我们展示西方诗歌如何直接热烈地倾述爱情,而中国诗歌是如何含蓄委婉表达爱意,通过具体的例子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比较更深刻“认识到西方诗长于‘慕’,中国长于‘怨’;西方诗直率,中国诗委婉;西方诗深刻,中国诗微妙。西方诗以铺陈胜,中国诗以简隽胜。”再将Othello与《水浒传》里的心理活动描写进行比较,展示中西方小说与戏剧不同的心理描写所反映的不同的文化底蕴。查老师总结道,比较文学将中外文学相沟通,将中外文化相观照,将人文学科各个对象相系连。

比较文学之于外语专业的意义

查老师指出,通过比较文学,可以扩大学生文学视野,感受文学的魅力,提升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人文情怀,丰富心灵世界。通过比较文学,可加深对中外文化的认识,培养比较文化意识。同学们应从比较文学角度看待不同文学、文化间的异同,思考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对话问题,以此培养“文化自觉”与跨文化比较意识。同时,查老师再一次强调了中文语言学习与中国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比较文学的学养要求当中,良好的中外文学修养和人文知识结构不可或缺。并且外语的学习要基于母语的学习,中文学好了,外文也能学得好。讲座最后,查老师告诫同学们,平时要多读中外人文经典。以钱锺书先生为例,查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代大家钱锺书先生,纵然有博闻强记的天资,但也离不开其勤奋、广泛阅读、勤于思考。查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在校的时光,多读中西方大经大典,成为人文修养深厚的国际化人才。

在现场提问环节,针对同学如何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的问题,查老师耐心回答,强调外语专业不是孤立地学习语言,而要多读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中去感受、了解语言对象国的文化。并且查老师告诉同学们对于语言对象国文化的了解是对外传播交流的前提,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现场提问环节

 

【比较文学】入门推荐阅读书目

陈惇、刘象愚主编:《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钱钟书:《七缀集》(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朱光潜:《诗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SISUers

“最好的年龄,读最好的书”,查老师的话发人深省。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中西方的大经大典,其实我很少去看。而且总是觉得只要学好外语就好,对于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不甚在意。诚如查老师所言,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对象国的历史、文化的学习,中外人文经典的阅读很有必要。通过中西方文学经典的阅读,加强中外人文知识储备,培养自己的文化自觉与跨文化比较意识,才能成为一名新时代需要的外语专业人才。

 

本周五下午

第二期

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

通识教育系列讲座

什么是翻译学

就要与大家见面啦


快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吧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