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跨文化?顾力行教授带来第三期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

时间:2022-12-06浏览:509设置

    为积极推进“多语种+”办学战略,突出“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帮助外语学科新生从一开始就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领域,提升外语能力,掌握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学校特邀资深学者举办“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20221125日,第三期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在上外松江校区成功举办,顾力行教授为大家分享:什么是跨文化。讲座由德语系胡凯教授主持。

讲座主讲顾力行教授

讲座主持胡凯教授

随着胡凯教授的主持介绍,一场关于“跨文化”主题的讲座正式拉开序幕。跨文化研究中心的顾力行(Steve J. Kulich)教授作为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从跨文化身份认同出发,着重讲述了“什么是跨文化交际”“为什么要学习跨文化交际”“如何成为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有哪些可利用的跨文化资源”“有哪些可研究的跨文化课题”等方面的内容,对跨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明了跨文化学习的价值及目标,并对相应课题和学习资源做出了详细介绍。

讲座现场

一、认识你自己——跨文化的第一步

讲座伊始,顾老师进行了自我介绍——顾老师成长于美国堪萨斯农场,曾在厦门、上海等地工作,在中国定居多年,有一位德国夫人和两个女儿。通过自我介绍,顾老师向大家说明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弄清“我们是谁”(who are we)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首要条件。然而,想要厘清自己的身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个人的身份都比表面看上去复杂得多,因为“文化是复杂的”。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文化立场(cultural standpoints);而身份的差异也会带来不同的交际行为。因此,在对自己和他人身份有敏感度的前提下进行“跨文化”交际尤为重要。因此,顾老师指出,对于彼此身份的感知,是所有交际行为的开始;同时,彼此对身份认同的理解会对我们的交际行为产生影响。

二、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为解释“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顾老师为大家引入了两个思考角度:说话人身份speakers’ identities)和当下的国际事件current global issue。从说话人身份的角度出发,厘清“我们是谁”以及“自身的文化立场”是交际的前提;从思考当前国际事件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认识到,新冠疫情不仅是一场自然疾病、一个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一场政治权力的角逐,也是一个需要被关注的跨文化的问题。

顾老师指出,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互动。跨文化研究是一种比较研究,更为确切地说,也是人际或群体间互动的动态机制研究,即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或有效合作的过程。接着,顾老师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一种是比较研究(comparativist,旨在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涉及双边国家的比较文化(comparative cultural)研究和多边国家的跨文化(cross-cultural)研究。另一种是过程性研究(processual,即在将文化视作复杂的经历体验以及肯定文化杂糅性的基础上,对两种或多种文化互动的分析研究,对检验研究对象的文化适应程度有重要作用。此外,还有两种跨文化研究视角,分别是批评视角(critical perspective)和跨/超文化视角(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前者主要关注权力叙事,比如如何应对特权和不平等;后者关注杂糅身份(hybridizing identities),比如灾害迁徙和移民难民问题。

三、为什么要学习跨文化交际?

关于“为什么要学习跨文化交际”,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从世界格局来看,当今时代的主流趋势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除此之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也是21世纪的显著特征,再加上近几年新冠疫情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冲击和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有助于理解、尊重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缓解国际社会中的文化冲突,在求同存异中谋求合作对话。其次,从中国责任来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承担国际责任,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除此之外,也需要中国做好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

顾老师指出,当今全球课题的完成需要具备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和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已成为21世纪所必需的且不可或缺的能力,比如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critical and innovative thinking)、人际交往能力(inter-personal skills)、自我沟通能力(intra-personal skills)、全球公民意识(global citizenship),而这些素养与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息息相关。

最后,顾老师从四个维度进一步总结了学习跨文化交际的意义。从个人层面来说,学习跨文化有助于增强生活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社会层面来说,学习跨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帮助我们认识与尊重差异,在差异中求合作。从国家层面来说,跨文化专业能够为各领域的发展输送人才。在当今国际形势下,国家需要能够代表中国加入国际组织工作、参与全球治理的人才,同时也迫切需要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从世界层面来说,跨文化学习能够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每个人是本国公民,也是世界公民,跨文化交际能够有效促进国际理解和世界和平,同时也能维护和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讲座现场

四、如何成为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

顾老师用5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大家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本质特点。

1.鱼和水(Fish in or out of water

  

(整理自讲座内容)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如果把人比作鱼,那么水就是“语境”,就是自然文化环境。在自然文化环境中,我们是水中的鱼,而一旦脱离这种环境,就像鱼离开水,感到紧张焦虑和无助。因此,跨文化学习需要首先培养跨文化意识,学习从文化差异角度理解不同文化语境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建立文化归属感。

2. 鞋子(Moccasins)

Please first walk a mile in my Moccasins(在你对我评头论足之前,先穿我的鞋子走一英里)这一谚语为引,顾老师介绍了分布在美国不同地区的印第安族群由于不同生活习性所穿鞋履设计的差异:需要攀岩的族群鞋头坚硬,需要爬树的族群鞋帮厚实。这一现象在跨文化层面可引申为文化环境塑造的文化独特性,文化差异背后是不同文化内在固有的文化逻辑。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应当求同存异,不应对差异文化评头论足,而是理解尊重,开发自身的文化移情能力

(整理自讲座内容)

3. 文化冰山(Culture Iceberg

(整理自讲座内容)

文化像一座冰山,显而易见的部分只是冰山的一角。深藏于水下的部分,例如价值理念差异,通常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是真正对跨文化交际产生重要影响的元素。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保持开阔的文化视野,积极习得个性和共性的文化知识,尤其要注重自身的文化身份,不能忽视隐性文化因素。

4. 过山车(Roller Coaster

(整理自讲座内容)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在于不确定性。初到国外的人们,往往会先后经历与异国文化的蜜月期震荡期。顾老师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之前常见的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如今逐渐演变成了压力(stress)。压力可以促人奋进,也可以让人消沉,如何有效地应对和处理由跨文化经历带来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也是跨文化研究的一大课题。

5. 眼镜(Glasses)

顾老师以眼镜作比,指出:戴上不同的眼镜会提供不同的视角,同时也过滤掉了一些信息。正如我们站在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视角一样而这正是standpointviewpoint的意义所在。因此,我们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下,学会观察、倾听和理解,更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来转变交际行为的框架和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可以依靠后天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而逐渐调整与完善的。

最后,顾老师指出了跨文化能力的构成要素——认知理解、情感态度、行为技能。认知理解: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基础,它既包括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也包括对世界其他文化的了解、对本族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反思。情感态度的培养是重点,在广泛接触和了解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增强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世界其他文化开放、包容、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培养全球意识。行为技能培养是目标,将文化知识和和跨文化情感态度转化为能力,形成善于倾听、观察、分析、阐释、比较、评价、创新以及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等能力,为讲述中国文化故事,参与中外人文交流,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好准备。

五、推荐的学习资源

1.国际慕课

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中心的国际慕课《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于2015年正式在FutureLearn平台上线,已成功运行12轮,来自世界200多个国家地区,7万余名学习者注册学习。此外,课程已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国际慕课《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大学跨文化英语综合教程》

    中心团队历时4年开发的《大学跨文化英语综合教程》是国内首个将英语能力和跨文化技能培养有机结合的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系统学习跨文化理论需要,和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大学跨文化英语综合教程》

3.“外教社杯”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

中心协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开发上海市和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自2016开赛以来,已成功举行上海赛、长三角赛和全国赛数十次,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影响力大,成为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展示平台。

跨文化能力大赛

六、推荐书目

1. Dodd, C. (2007).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5th ed.).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Fitzpatrick, F. (2020).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 An analysis of key concepts. Emerald Publishing.

3.Martin, J. N., & Nakayama, T. K. (2017).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s (5th ed.). McGraw-Hill.

4.Samovar, L. A., Porter, R. E., McDaniel, E. R., & Roy, C. S. (2016).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Cengage Learning.

5.Weng, L. 翁立平. (2021). W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In Chinese)

6.Zhu, H. (Ed.). (2015). Research method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practical guide. John Wiley & Sons.

跨文化交际动力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 An analysis of key concep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s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学

Research method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practical guide

七、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研究课题

l  Communication styles (preferences, discourses)

l  Verbal &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l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culture shock)

l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l  Inter-group contact

l  Intercultural stereotypes, prejudice, & conflict

l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l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