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人文外交60年
课程简介:
第一讲 “人文外交”概念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第二讲 新中国人文外交历史借鉴:丝绸之路与中化文明之弘扬
第三讲 新中国人文外交历史借鉴:郑和下西洋与国家形象之传播
第四讲 周恩来与中非“人民外交”
第四讲 周恩来与中美“乒乓外交”
第五讲 从出国热到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成功开办
第六讲 从体育界的人才外流到少林寺的走向世界
第七讲 从“中国威胁论”泛滥到国人媒介主权意识的萌生
第八讲 北京奥运会:新中国人文外交的重大收获
第九讲 上海世博会:新中国人文外交的再次腾跃
第十讲 新中国人文外交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挑战
授课教师简介:马丽蓉,女,中共党员,教授、复旦大学博士、上外阿拉伯学博士后、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中阿友好协会理事、上海市申银万国教学科研一等奖得主、上外“首届青年博士学术骨干”、上外优秀博士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东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导师、《阿拉伯世界研究》副主编。主要致力于“宗教与国际关系”、中东问题、中国人文外交等领域的研究,近年已发表中英文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12部(含4部专著),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教育部重大课题、上海市社科项目及校级课题10余项,并荣获省部市校各级“优秀科研成果奖”15项。
汽车文化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汽车历史
主要讲述汽车的诞生史,汽车发展100多年主要发展里程碑,以及汽车发展过程的演变史,对汽车未来的展望等。
第二章 汽车构造及基础知识
从汽车的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子控制系统等方面讲述汽车基本构造,使同学们对汽车有个感性的认识。
第三章 欧洲汽车(德国)
欧洲是现代汽车的发明地,自发明那天起,欧洲汽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第四章 欧洲汽车文化(其他国家)
讲述欧洲法国、英国、意大利等主要汽车强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他们的汽车文化。
第五章 美国汽车文化
美国作为车轮上的国家,是汽车大国更是汽车强国,汽车仿佛和每个美国人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汽车停车场、汽车旅馆等讲述美国特有的汽车文化,并介绍美国的主要汽车公司。
第六章 亚洲汽车文化
讲述日本、韩国汽车的发展史以及他们的汽车品牌。
第七章 中国民族汽车工业
讲述中国汽车发展的坎坷经历,作为汽车大国但还不是汽车强国,中国汽车人还要走很长的道路。
第八章 新能源汽车现状和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现代汽车发展史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结合世界各国、各大公司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讲述中国在这领域的成果。
第九章 汽车运动
结合世界三大著名汽车赛事,讲述汽车运动文化。
第十章 汽车轶闻及汽车视频欣赏
结合视频,演绎汽车发展史的奇闻轶事。
教师简介:
李理光 相关联接:http://222.66.109.20/jpkc/autoeazy/index.htm
曹静 同济大学讲师、在读博士
当代中东热点问题
课程简介:中东地区是国际体系转型与大国博弈的重要地区,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从能源安全来说,中东地区都是牵动国际政治神经的重要地区。由于该地区民族矛盾复杂,宗教冲突不断,大国博弈激烈,造成中东地区围绕领土、资源、地区领导权和价值观的冲突不断,中东热点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大国关系的调整。本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势,探讨中东地区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包括中东恐怖主义问题、阿以冲突问题、中东区域一体化问题、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伊朗核问题、索马里海盗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能源安全问题、社会思潮问题和中国在中东利益保护问题等。这些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拓展国际视野、丰富国际关系知识和提升人文素养将起到重要作用。上外中东研究所是我校唯一一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中国中东研究的人才高地,《当代中东热点问题研究》也一直是中东所关注的前沿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讲 当代中东能源问题 ( 钱学文)
1、 当前世界能源体系的主要特点
2、 中东能源的主要分布状况
3、 大国在中东能源的争夺
4、 中国在中东的能源利益与能源外交
第二讲 当代中东伊斯兰思潮 (钱学文)
1、 当代中东社会的主要思潮
2、 当代中东伊斯兰思潮的国际与地区背景
3、 当代中东伊斯兰思潮的主要表现形势
4、 政治伊斯兰对当代中东伊斯兰思潮的影响
第三讲 中国在中东的主要利益及其保护(钱学文)
1、 新时期中东国家的“向东看”战略
2、 中国参与中东和平进程与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构建
3、 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与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的立场
4、 中国在中东的能源利益与投资项目
5、 中国在中东的劳工与华人华侨人身安全
6、 中国在中东的文化外交
7、 中国参与索马里海盗问题的全球治理
第四讲 苏丹达尔富尔问题(钱学文)
1、 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
2、 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主要原因
3、 西方大国在苏丹的主要利益
4、 中国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的主要立场
5、 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解决前景
第五讲 当代中东区域一体化(钱学文)
1、 阿拉伯国家联盟
2、 马格里布联盟
3、 环地中海联盟
4、 海湾合作委员会
5、 欧佩克/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6、 伊斯兰会议组织
第六讲 当代中东索马里海盗问题(孙德刚)
1、 索马里乱局的政治与社会根源
2、 “黑鹰坠毁”与美国放弃对索马里的维和行动
3、 索马里海盗对国际能源供应构成的威胁
4、 国际社会在治理索马里海盗问题的努力
5、 索马里海盗问题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影响
第七讲 伊朗核问题的由来、发展与前景(孙德刚)
1、 伊朗核问题的历史由来
2、 伊朗核问题的发展状况
3、 伊朗核问题的主要症结
4、 大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主要立场
5、 伊朗核问题的最终走向
第八讲 当代中东恐怖主义(孙德刚)
1、 恐怖主义的定义与根源
2、 当代中东主要恐怖组织与民族分裂势力
3、 当代中东恐怖主义的“外溢”现象
4、 当代中东恐怖主义的解决途径与大国反恐战略
5、 中东恐怖主义对中国的启示
第九讲 阿以冲突与中东和平进程(孙德刚)
1、 阿以矛盾的症结
2、 阿以之间的六次战争
3、 中东和平进程取得的成就
4、 中东和平进程面临的困境与前景
第十讲 当代中东地区领土争端与非传统安全(孙德刚)
1、 摩洛哥与毛里塔尼亚的西撒哈拉领土之争
2、 伊朗与阿联酋的岛屿之争
3、 希腊与土耳其的塞浦路斯之争
4、 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领土之争
5、 叙利亚与土耳其领土之争
6、 中东地区领土争端对中东安全的影响
7、 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挑战
8、 中东国家与经济安全问题
9、 中东国家的环境保护问题
10、 中东国家的失业问题
11、 中东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12、 中东国家的沙漠化问题
13、 中东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
第十一讲 当代中东热点问题与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孙德刚)
参考书目:
金宜久、吴云贵:《伊斯兰与国际热点》,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钱学文:《海湾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钱学文:《中东、里海油气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孙德刚:《多元平衡与“准联盟”理论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孙德刚:《危机管理中的国家安全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杨灏城、朱克柔:《当代中东热点问题的历史探索:宗教与世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考试形式:出勤状况(25%)、课堂参与(25%)、学期论文(50%)
授课教师简介:
钱学文,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1975年7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日阿系阿拉伯语专业,留校任教;1977.9—1979.7公派也门萨那大学文学院专修阿拉伯语言文化和历史;1981.9—1983.12 赴伊拉克从事翻译工作;1984.8—1987.8 赴也门从事翻译工作。已出版专著四部,完成省部级和国家级课题5项。
孙德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安全理论、中东国际关系,先后赴香港大学、丹佛大学和特拉维夫大学访学。2003年以来在《现代国际关系》、《国外社会科学》、《外交评论》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1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以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已出版专著2本、译著1本(合译),完成1项省部级课题,目前主持1项国家课题和1项省部级课题,荣获2008年度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富通”优秀论著奖、“2009年上海国研杯”征文一等奖等。
电子商务
课程简介: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网络化社会。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网络经济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网络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当代中国企业如何运用电子商务战略在经济全球化、虚拟化的环境中实现组织与管理的变革、塑造新的核心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本课程将系统地介绍电子商务的形成与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技术(网络技术、安全技术等)、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网站技术、企业如何开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运行环境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运作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电子商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方法、网络营销策略与促销方法,电子支付的理论与流程、网络交易安全基本思路与方法、物流基本原理等内容。
主讲教材:《电子商务导论》,黄永斌 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教材:《电子商务概论》,高家望 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电子商务基础》,李鼎 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主讲教师:韩耀军 教授(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日本社会与文化
课程简介:主要从日本文化的发端、嬗变的历史轨迹来叙述其概貌。叙述她在中华文明的熏下,通过模仿、学习逐渐形成、繁衍出日本民族自己的独特文化。近代日本又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在日本这个岛国中形成了特有的社会和文化脉系。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对日本社会与文化的兴趣,增加日本文化相关知识,开拓视野,提高修养,使日本社会与文化所提供的综合性知识联结多种学科,形成知识网络,在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开拓比较研究的思路。
教学内容:本课程为十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日本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二部分:日本风土的性质和日本人的自然观
第三部分:近代的日本教育及其发展等
主讲教师:顾伟坤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
女性学
教学目的:女性学学科是一个从妇女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跨学科领域,它的范围涉及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所有方面,还涉及到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等问题。女性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占人口半数的妇女觉悟的提高,使妇女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成为与男性同等重要的参与者,致力于建立一个两性和谐社会,使两性男女获得平等和同步协调的发展。女性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现代学科,它在高校的开设,承担了开展普及性的公民性别教育的任务。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性别解放和性别理论的知识,并通过家庭观念的建立、恋爱关系的处理、职业生涯的设计、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调适、女性与法律、对女性成功观念的认识等话题,对女性特别是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切身问题进行指导;同时,把性别文化研究的一些最新成果介绍给他们,比如女性与传媒、女性与文学、女性与音乐等,反映性别文化研究的最新面貌。通过介绍女性学学科和女性理论的基本面貌,反映最新女性学术研究发展动态和成果,用实例将性别问题放到具体的生存境遇中,显示它的困境,探索它的解决途径,达到普及性别知识,启发性别意识,打开学生视野,为学生提供分析指导,促进他们觉悟提高的教学目的,并为他们进一步独立思考和探索性别问题提供帮助。
教学内容:授课内容包括女性与政治,女性与语言、文学、艺术;女性与婚姻家庭;女性与法律;女性与职业生涯设计;女性与成功等方面;一般每学期会请一名外聘学者来做讲座,以往的内容有关女性与社会;女性与心理;女性形象分析;女性与礼仪;女性职场攻略;女性与宗教等。每学期十讲,第十一次为课堂考察。例如:女性与国际政治、女性与语言、文学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女性与音乐、女性与恋爱、女性与家庭、女性与法律、女性与职业生涯、女性与成功等。
主讲教师:周乐诗等
公共关系学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工商管理类和经济类部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以管理科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基础的,研究公共关系的社会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综合性、应用性的边缘学科;是公共关系学科中的一门入门的基础理论课程。公共关系学科以建立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发掘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潜能,运用公关知识树立组织或个人良好的形象。
教学内容:公共关系概述:基本内涵、定义、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公共关系工作对象和工作类型;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的实施;公共关系策划;企业战略战略(CIS)导入;公共关系整合传播;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等。
主讲教师:王英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实践指导
教学目的:以人生导航为目标,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指导,拓展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学习通用性技能,督促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大学生对自我的探索、对职业社会的认知、职业生涯的规划、求职实践的探索等方面。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讲(3学时):绪论
1、大学生活与职业发展
2、生涯发展理论概述
第二讲(3学时):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政策分析
1、现行就业制度的形成与展望
2、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展望
3、国家与地方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解析
第三讲(3学时):职业生涯探索辅导(一)——自我探索部分
1、性格、兴趣等方面的探索
2、职业倾向探索
第四讲(3学时):职业生涯探索辅导(二)——职业社会部分
1、当前宏观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职业分类情况
2、企业用人标准、招聘流程及从业素质要求
3、分类行业招聘特点及用人要求分析
4、我校相关专业对应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第五讲(3学时):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及事务操作
1、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原则和步骤
2、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
3、简历撰写及求职技巧辅导
第六讲(3学时):大学生自主创业、基层就业解析
1、大学生创业、基层就业意义及内涵
2、大学生创业、基层就业的政策及途径
第七讲、第八讲(6学时):职业规范与法律问题
1、职业相关法律法规概况
2、大学生求职法律问题解析
3、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关系分析
第九讲(3学时):大学生就业流程规范解读
第十讲(3学时):教学实践活动
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40%):包括出勤、实践活动
(2)期末考核(60%)
主讲教师:皮凡倩等(学生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学习人际交往和心理调节的方法,运用积极与幸福心理,做好学习与自我管理、情绪管理和生涯规划,提升心理素质,开发个体潜能,探索自我和悦纳自我,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位于素质培养。坚持以心理学及相关理论为依据,努力做到科学性与应用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坚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运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技术,增加教学吸引力。
教学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多重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手段、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预设和生成的教学安排、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手段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配合一定的专题讨论和实际演练
成绩评定:课堂,30%;论文,70%
任课教师简介:唐筱蓉,女,中共党员,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主任,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督导。主攻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多部、教材1本,2007年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年会上获优秀论文一等奖,多次在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年会上获优秀论文奖。
世界经济史
课程简介:本课程作为通识选修课程,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和指导学员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文献,以期达到三层目的:1、熟悉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把握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2、了解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现代化问题的基本知识;3、讨论比较不同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教学内容:除导言外,本课程分八个专题讲授相关内容,其中前三个专题依照时间顺序依次讲授从古代世界经济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后五个专题各自涉及一个具体的问题领域,最后将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
导言:经济史的三种讲法
古代世界经济
西欧封建主义与中国传统社会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
城市与农村
工业革命与工业化
货币、金融与信用经济的发展
市场与政府
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
一条路还是多条路?中国模式的历史意义
考试形式:期中读书报告(40%),期末考试(60%)
参考书目:
[美]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潘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年中文版。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第2 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Gregory Clark, A Farewell to Alms: a Brief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美]格里高利·克拉克:《应该读点经济史:一部世界经济简史》,李淑萍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年中文版。)
授课教师简介:汪卫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国际事务系讲师,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候选人(联合培养)。先后于1999年、2002年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起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先后独立开设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史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2005年获第二届“上外教学十佳”。
政治理论与国际关系十讲
课程简介:《政治理论与国际关系十讲》一课,是主讲人10年来在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讲授同类课程内容的综合。这门课是为非国际关系专业学生了解国际关系理论的,也是为国际关系专业学生了解其他社会科学开设的。这门课目的有四:第一,提高语言类和复合型专业学生逻辑思辨和提问的能力;第二,学会用社会科学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第三,学会打破学科界限,将各门社会科学知识融会贯通,来分析人类政治行为;第四,认识政治世界和世界政治,增强国家关怀和人类关怀的意识。本课程适合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教学内容
第一讲 问题与方法
第二讲 观念与行为
第三讲 理性与关系
第四讲 个体与组织
第五讲 国家与市场
第六讲 阶级与革命
第七讲 平等与正义
第八讲 法律与秩序
第九讲 内政与外交
第十讲 地方与全球
考试形式:闭卷考
授课教师简介:苏长和,男,安徽巢湖人,1971年生,教授,博士,199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1999年-2006年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工作,2006年起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工作,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先后获得6项教育部和上海市优秀成果奖励。研究专长为中国政治与外交、国际组织、世界政治理论。
逻辑导论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3学分
授课时间:周四晚18:00—20:30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逻辑史上有影响的各种逻辑,如:三段论逻辑、命题逻辑、一阶谓词逻辑、模态逻辑、归纳逻辑、类比逻辑、论证逻辑等,通过比较系统的学习,了解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领会逻辑学的基本思想和文化,培养逻辑学的观念和素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会配备涉及生活世界的习题和案例。
考试方式:
平时成绩(含考勤、课堂表现等,占15%)
期末考试(占85%)
参考书目:
1.《逻辑学导论》,[美]Irving M. Copi, Carl Cohe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逻辑基础》,王路,人民出版社,2004。
3.《逻辑思维训练》,陈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授课教师简介:陈伟,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曾到英国、日本等国访问考察,在德国康斯坦茨大学作访问学者一年(2004-2005)。主要研究领域:逻辑与思维方法、语言哲学、法律逻辑、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等。主要作品:《论可能世界语义学的主要哲学问题》、《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反思》、《论柯亨的“首要性命题”》、《逻辑思维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并参与《逻辑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的编撰。
专业学习与信息素养形成
课程简介: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对社会进行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一个全新的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正逐渐渗透到信息交流、信息交换、信息传播中,成为对人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对我们每个人乃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三条中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五项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职责和任务。
教学目的:随着电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人才成为竞争的关键,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信息素养教育的重大任务。为了更全面系统地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并将其与自身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本课程将由专业馆员按学科专业方向分专题讲解图书馆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重点结合各个专业方向开展电子资源数据库的使用培训和现场演示,指导大学生更为有效地查找和利用与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培养其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科研能力,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四部分:
1、信息素养基础理论
2、信息资源分类介绍
3、学科专业资源利用
4、专题案例分析实践
课程进度:
1、信息素养的基础理论:概念由来及演变发展过程
2、信息资源概述及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巧
3、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重点是电子资源数据库)分类介绍
4、文学专业学习与相关信息资源推介及利用演示
5、语言学专业学习与相关信息资源推介及利用演示
6、国际关系专业学习与相关信息资源推介及利用演示
7、新闻传播专业学习与相关信息资源推介及利用演示
8、法学专业学习与相关信息资源推介及利用演示
9、经济与管理专业学习与相关信息资源推介及利用演示
10、电子资源数据库应用专题案例分析研究及实践探讨
参考书目:
黄如花编著.《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李敬平主编.《信息素质与信息检索教程》.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
夏佩福主编.《电子技术与IT信息检索》.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张静波等编著.《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考试形式:按专业方向分别拟定研究选题,并根据选题在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中检索相关研究文献后提交。考核将对提交文献列表的准确性、全面性及检索技巧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授课教师简介:
张绍铎,留日博士,副研究员(国际关系),图书馆馆长助理。通英日两门外语,出版日文专著一部,发表论文多篇。
梁曦,武汉大学图书情报专业硕士,馆员(相当于讲师),主要负责中文书刊的采访和订购,发表图书情报方向论文多篇,教学经验丰富。
周琼,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文学硕士,馆员(相当于讲师),主要负责小语种编目。已发表图书情报及文学方面的核心期刊论文数篇。
严丹,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技术学(网络资源利用与教育培训方向)硕士,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英语(国际新闻报道方向)文学学士。主要负责图书馆新生教育及电子资源使用培训方面的工作。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多篇。
茹倩,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英语文学学士。
顾晋宇,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文学硕士。主要负责法语编目。
曹军,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学硕士,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学士。主要负责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和电子资源等的管理维护。
吴珉玥,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在读,天津理工大学项目管理学士。
实用专利基础(外校课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与法律、技术有关的技能性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利意识,提高其创新保护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专利申请审批及利用的知识、专利信息收集和利用的知识,能够熟练进行专利申请文件撰写、阅读、分析及利用,并能够利用各种手段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
主讲教师:倪慧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日本社会的现状(外校课程)
课程简介:作为近邻的日本这个国家和社会对于无数的年轻人来说更多地是通过图像和游戏来逐渐加以认识,但是,这个国家特别是明治维新之后所发生的结构变化的真谛未必知道。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了解这个国家和社会是十分有必要的。本课程将以社会的点点滴滴来解析日本社会的变化,这也是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主讲教师:孟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口才言语组织(外校课程)
课程简介:在二十一世纪的美国,口才被称为与美元和电脑并列的三大武器。而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下考什么就学什么的氛围,造成了大多数中国的大学生大都能说话,但是不太会说话。口才言语组织课程通过讲述口才技巧中的必要环节,如发声原理、语音标准、语调要领、言语组织技法、简易演讲技巧、思维感态运用、倾听及表达理念等内容来完成对学生的口才言语组织,尤其是在即兴状态下口才言语组织能力的提高。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通过对口才言语组织技巧的理念与实际应用的教授,使学生系统掌握口才言语组织的原理和运用操作中的各种规则、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口才言语组织技巧充分、合理、准确表达自己的实际能力。
主讲教师:林毅(东华大学)
金融投资学(外校课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非财务金融专业课程中的一门选修课,它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以证券投资行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金融学专业课程。通过学习金融投资学这门课程增强学生对证券市场的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的证券投资分析的认识,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了解证券投资方面的知识,初步掌握证券投资的基础技能。
主讲教师:赵红岩(东华大学)
美国汽车文化(外校课程)
课程简介:汽车问世一百多年来,无论是美国汽车工业的总产值,还是全美汽车的销售量和使用量都雄踞世界第一。在汽车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汽车衍生的各种事物已经渗透到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汽车文化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化素质类选修课从多个视角介绍了美国的汽车文化,涉及美国的汽车工业、汽车品牌、汽车设计和制造理念、交通、运输、环保、旅游、社会生活、城市规划、风景名胜、人文风情、消费理念、政府管理、法律法规,以及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思想理念和民族精神等。本课程还对比分析了美、德、日、英、法、韩和我国汽车的内涵和气质,剖析了美国汽车产业衰退的原因,以及国际汽车产业格局的发展趋势,提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思路。在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的今天,本书通过对美国汽车文化的展现、透视和反思,对中国汽车文化的培育和引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主讲教师:陈革(东华大学)
市场营销案例解析(外校课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在掌握了市场营销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以案例的方式强化和深化营销理论,以身边发生的营销故事和营销案例来建立对理论的感性认识。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案例学习,为掌握市场营销初步理论的学生提供一个感性认识的机会,借发生在身边的营销案例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的学习和认识,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有机会从营销的角度来考察身边发生的经济事件,并尝试进行营销策划。本课程无专门教材,所有案例均来自平时精心采集。
主讲教师:喻葵(东华大学)
当代摄影解析(外校课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视觉思维和影像构成的视点来剖析和解读一些典型的图像和当代摄影作品构成上的历史审美发展趋向和对三维文本、现象、背景的思考空间。分三个层面来进行:摄影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流程;具体文本的剖析和解读。结合影视的多种语言,怎样与别的媒界相结合,综合各种艺术形式的特性,怎样来丰满画面。不同文化下的摄影作品及摄影师的特性解释。把当代摄影作为立体文本放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中考查,不仅是对学生的影视理论、文艺理论素养的一次巩固,更是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理论对实际的影视现象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形成新颖、全局的文艺观点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摄影语言个性的开发。然后让学生去创作,做出理想的作品。
主讲教师:丁力(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经典影片赏析(外校课程)
课程概述:经典影片赏析课是积淀文化修养与学术修养类别的课程,其教学宗旨意在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引导学生了解、鉴别不同类别经典影片的文化内涵,导演风格与美学思想。本课程将涉及文化学、电影语言、叙事学分析,在解读影片其精神符码与文化内涵过程中使学生能通过电影艺术直观领略、体味电影艺术的美学意蕴。沉思西方文化其话语的精神指涉与哲学基础。引导并开拓更广泛的建构视域,这涉略人类宗教学,人类学等话题的探讨。
主讲教师:崔建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立法学(外校课程)
教学目的:掌握立法原理、熟悉立法制度、掌握立法技术,为活跃立法理论的研究、完善立法制度的构建、提高立法技术的运用,并进而提升我国的立法质量提供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
教学内容:立法理论:立法价值、立法概念、立法原则、立法决策。立法制度:、立法权限体制、立法程序、立法解释、法的适用、立法监督。立法技术:设计技术、表述技术。
主讲教师:郭清梅(华东政法大学)
法律与人生(外校课程)
教学目的:人的一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走完一生。有的人走的轻松愉快,有人的走的疲惫不堪;有的人风风火火,有的人则平平淡淡;有的人曲折跌宕,有的人则一帆风顺;有的人有滋有味,有的人则不堪回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人生和法律之间的基本关系,及作为人生许多环节和要素的智慧、人格、诚信、爱情、友谊、挫折等与法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并通过大量案例的法律分析,使学生懂得人生的道路上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并能够经常地用法律来指导和规范人生的实践。
教学内容:让法律之光照亮人生、法律和信仰、法律和公平、法律和正义、法律和平等、法律和人格、法的预见性、权利的界限、婚恋中的法律、法和诚信、法和挫折、法和自由、人生和合法性、法和智慧、从苏格拉底之死谈法和道德等。
主讲教师:蒋德海(华东政法大学)
法医学(外校课程)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学习,熟悉法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基本应用技能,掌握法医学鉴定的应用问题。
教学内容:研究与解决涉及法律有关的人身伤亡、病残、生理机能、个体认定等专门性医学问题。重点介绍运用法医学知识进行尸体检验,死亡原因、死亡性质(暴力与非暴力死)分析,机械性损伤、机械性窒息、电流损伤、高低温损伤、血型与遗传、性犯罪等鉴定。
参考教材:《新编法医学》,高随捷等编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3月版;
《法医学》,陈世贤等编著,法律出版社1997年6月版。
主讲教师:樊静平(华东政法大学)
新闻学概论(外校课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了解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及特点,培养记者的道德修养,结合一些具体的新闻实践案例,阐述人类新闻活动特别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及其新闻学中一些基本概念的沿革与发展。同时,为进一步熟悉新闻业务,探索新闻规律,分析新闻现象,研究中外新闻历史提供一些比较系统的新闻学基础知识并训练其新闻理性思维力。
主讲教师:宋晓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传播学原理(外校课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原则的指导下,结合我国新闻传播实践,了解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以便今后更好地从事大众传播事业。要求学生掌握传播学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传播研究的起源,传播过程的诸要素,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制约主要模式。
主讲教师:吴婷(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当代西方新闻事业(外校课程)
课程简介:介绍西方新闻媒介理论、西方新闻报道观念、西方新闻体制、西方新闻媒介风格;探索当代世界新闻事业起源、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分析世界各国著名新闻机构、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建树;研究各国新闻传媒现状、热点,挖掘其形成的社会背景生态与随之带来的互动性影响。
主讲教师:朱媛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