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
主讲教师:谢金良 副教授(复旦大学)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授课时间:周三晚18:00—20:30,3学时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配合一定的专题讨论
内容提要:本课程是一门文史哲交融、重视经典理解与文化传承、追求思想贯通与思维创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以研习《周易》经传(即《易经》与《易传》)的基础知识为载体,并在解读经传文本重要内容的基础上,突出《周易》学说的审美文化内涵,展现先秦经典思想和当代人文精神的融合,有利于学生提高国学素养和理解中国文化,对终身的学习与修养、做事与做人都有一定的帮助。
授课特点:
对《周易》经传的解读,既注重运用考辨、训诂、音韵、义例等传统治学方法来理解文本的字义,又善于借助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等现代学科知识来批判文本的思想;既能对原始问题溯本求源,又能对传统理论推陈出新,从审美文化的角度重新评述《周易》学说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价值。
主要内容:
1.治《易》门径:溯本求源,强干弱枝
2.《易》学史论:象数义理,两派六宗
3.解《易》条例:崇阳抑阴,惟变所适
4.《易经》解读:六十四卦,义蕴乾坤
5.《易传》选读:以传解经,发明义理
6.《周易》思想:以简驭繁,包罗万象
7.《易》学思维:阴阳互根,体用一如
8.《易》学精神:自强不息,与时偕行
9.《周易》审美:中正和谐,元亨利贞
10.《周易》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教师简介:
谢金良,男,1971年生,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哲学),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后(中国美学)。曾任职于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先后师从易学专家张善文、道学专家詹石窗、佛学专家洪修平、美学专家王振复等教授研习中国学术。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副教授,并兼任《道学研究》编委、华东师范大学现代社会城市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曾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易学、经学等专业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目前的主攻方向是文艺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周易》美学、易学与儒佛道文化研究。主张在传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中国学术、力求能开创时间学来重新诠释中西学术。
曾多次参与和独立完成国家、省、校级科研课题,主要著作有《谷梁传漫谈》(1997)、《政治与中国传统文化》(合著,2003)、《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参编,2003)、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大型古籍整理丛书《中华道藏》第16、17分册(参与完成二十余种道教易学典籍的校勘整理,2004)、古籍整理《尚氏易学存稿》第一册之《焦氏易诂》(合作,2005)、《<周易禅解>研究》(2006)等。在《世界宗教研究》、《周易研究》、《宗教学研究》、《现代哲学》、《文化中国》(加拿大)、《道学研究》(香港)等海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曾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周易>解读》、《易学与儒佛道文化》、《美学》等。
逻辑导论
主讲教师:昂扬 教授(复旦大学)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授课时间:周三晚18:00—20:30,3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介绍逻辑史上有影响的各种逻辑,如:三段论逻辑、命题逻辑、一阶量词逻辑、模态逻辑、归纳方法与逻辑,通过介绍内容,评价其功能和不足,力图描绘出逻辑学的外延与内涵,揭示出逻辑学的本质、方法、文化价值和观念,让学生在经过一轮学习后,对于什么是逻辑,什么是逻辑思维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和界限。教学中还配备了较多的涉及生活内容的例题、习题。
参考教材: 《数理逻辑引论》王宪钧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逻辑基础》王路 著 人民出版社;
《数理逻辑思想与方法》 昂扬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教师简介:昂扬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昂扬教授长期从事逻辑学教学与研究,熟悉逻辑学古典内容,以现代逻辑为专业,擅长逻辑、思维方式、自然语言的综合研究与运用,具有传播逻辑文化的热情和能力。代表著作有《数理逻辑与思想方法》、《普通逻辑考试学引论》,论文《语言的发展与完善》、《论逻辑思维的特征与功能》。
舞蹈艺术鉴赏
主讲教师:邓佳(团委)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授课时间:周四晚18:00—20:30,3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舞蹈艺术的基础知识;
2、了解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种类(芭蕾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古典舞),熟悉不同时期著名舞蹈家及舞蹈作品;
3、通过欣赏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舞蹈作品,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方法:以舞蹈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及经典舞蹈作品欣赏为主,配合简单的实践训练。
教学内容:
(一)、理论教学内容
1、舞蹈艺术基本知识
2、中国舞蹈基本知识
3、芭蕾基本知识
4、现代舞基本知识
5、综述
(二)、舞蹈作品欣赏
中国作品:《雀之灵》、《云南印象》、《大漠敦煌》、《雷和雨》、《水月》
外国作品:《天鹅湖》、男版《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
考核方式:撰写舞蹈作品欣赏论文,占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20%。
参考教材:
《舞蹈知识手册》隆荫培 徐尔充 欧建平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西方芭蕾舞史纲》朱立人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
《中国舞蹈》袁禾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世界舞蹈艺术史》欧建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中国舞蹈作品欣赏》刘青弋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教师简介:邓佳,女,1981年1月;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舞蹈教育专业硕士,职称助教;2006年6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就职于上外团委。1996年——2000年本科毕业于湖北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2000年任教于湖北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担任《舞蹈基训》、《民族民间舞蹈》、《舞蹈创编》、《舞蹈艺术赏析》等课程教学;2003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就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育。具有三年的舞蹈教学经验,不仅为大学生开设过舞蹈理论方面的选修课,还多次编创舞蹈作品参加校内外的演出及比赛。
音乐欣赏
主讲教师:康明安 副教授(上海海洋大学)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授课时间:周三晚18:00—20:30,3学时
教学目的:本课是美育教育中一门较为重要的内容,国家教委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给予高度的重视。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音乐欣赏“以美辅德”,有利于人改造世界、改造自己和陶冶情操;音乐欣赏“以美促体”,有利于人净化环境,振奋精神和美化身心。另外,音乐欣赏的二次完成性能对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触类旁通的理解能力,归纳分析的思维能力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音乐欣赏的教育不仅可以综合地培养人的各种素养,而且在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想象能力尤为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和作用。本课的目的就是从音乐作品的分析入手以启迪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从而使我国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不仅爱美,陶冶情操,提升修养,而且在不断发展成为一个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方面提供一定的辅助。本课是以全校各类(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因此课程内容上与专业的作品分析有一定的区别。本课特别注重音乐作品的代表性,广泛性,知识性和通俗性。比如: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类型以及中外作家作品等。因此,选课对象无需一定要具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欣赏导论 (2学时)
主要内容:音乐信息元素及其功能,声音及听觉的感知能力的差异。音乐知识理论基础与音乐欣赏的层面,如何提高欣赏水平。
学习要求:要求全面理解音乐艺术的基础常识即音乐的本源,原点及生活及社会的意义,找到并理解和鉴赏音乐作品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自学:重新聆听和思考已接触过的若干音乐作品。
作业:简述声乐作品的艺术感受。
第二章 民族民间音乐 (6学时)
主要内容:音乐的起源的几种学说,模仿学说,劳动来源学说,情欲来源学说等。劳动号子(各种)的实用价值,山歌及秧歌音乐,小调与曲艺音乐,地方戏曲及京昆剧音乐。
学习要求:认可和了解多种音乐起源学说的理论,学唱一至二首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及曲艺戏曲音乐,对国剧京昆剧的历史及发展现状有所了解。
自学:学唱二首小调音乐。
作业:试论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第三章 中、外歌剧,歌舞剧及音乐剧(10学时)
主要内容:西洋歌剧的历史及经典作品,中国歌剧的历史及作品。中外歌舞剧的作品,西方四部经典音乐剧《猫》《剧院魅影》《西贡小姐》《演艺船》等。
学习要求:了解歌剧的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熟悉歌剧中咏叹调,宣叙调的区别,欣赏歌剧的基本常识和剧场要求。
自学:观看其他几部音乐剧如《悲惨的世界》等
作业:学唱《猫》剧的主题歌,并学出艺术感受论文。
第四章 器乐曲,室内乐及大型交响音乐 (12学时)
主要内容:中外各种乐器知识和乐队的组合,小型乐队与大型乐队编制,小型器乐曲与室内乐,各种奏鸣曲协奏曲,交响音乐的历史及早中晚经典作品及作家的历史地位。
学习要求:了解各种中外乐器的性能及特点,区分不同的音色,分辨各种乐器的效果,了解器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大型交响乐的表现形式。
自学: 演奏乐器(种类不限
作业:完整聆听贝多芬的第五命运及第九合唱交响曲,并写出艺术感受及作品分析论文。
教学要求:本教学基本要求授课对象具有正常的听力能力和音乐作品的初级审美能力,教学基本上要求做到理论和实际分析作品相一致,同时力求做到雅俗共赏,深入浅出。作品的选择上尽量从内容的广泛度上予以把握并注重中外的作品比率。课堂上应有固定的钢琴乐器和必备的音响及视频设备。
教学方法:教学课堂上师生采取互动的方式,音乐的具体作品在欣赏后大多以问答形式来加深和提高对音乐作品的鉴赏理解。课后则布置一定类型的音乐听力欣赏作业并开展小组和班级的专题讨论。总体上从浅显的音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大型较复杂的音乐作品,以此来增强和提高普通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参考书目:
1.《中外名曲欣赏》王盛昌编;2.《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编;3.《音乐社会学》(苏)阿·苏哈托著;4.《西洋百首名曲祥解》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
教师简介:康明安副教授,男,1953年7月出生。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文艺部副主任,上海市教师艺术团协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从事音乐艺术教育38年,出版《音乐美鉴赏》,《交响音乐赏析》,《音乐基本理论》等多部著作;论文发表四十余篇,其中优秀论文多篇;《全面把握和理解艺术的原点和艺术教育的真谛》获国家教育部全国优秀论文二等奖。长期知道学校交响乐团体和合唱团体艺术实践演出活动,在高校开设的课程有:《音乐理论基础》、《合唱与指挥》等,在上海东北片高校开设跨校的《音乐欣赏》等课程。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主讲教师:查明建 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授课时间:周一晚18:00—20:30,3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讲:什么是文学
“文学是人学”:外部世界与心灵世界
“没有文学,人生多寂寞”:文学与人生
“人人都是天生的诗人”:文学与情感
文学是人类优美的素质:文学的魅力
什么是“文学性”?
文学读解与鉴赏
讨论题:文学与非文学作品的区别
推荐阅读书目:
《诗论》朱光潜
《文学理论》童庆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第二讲:世界文学与文学经典
什么是“世界文学”?
文学的“世界性因素”: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学经典的形成与重构
文学经典的功能:心智的培育与文化体认
如何阅读文学经典
讨论题:
1.为什么要读文学经典?
2.你成长过程中哪部作品对你影响最大?
3.你是否同意“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种说法?为什么?
推荐阅读书目:
《为什么读经典》[意]卡尔维诺著,黄灿然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
《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美]哈罗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
《心灵的世界》王安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三讲: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范围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的目的与意义
推荐阅读书目:《简明比较文学:“自我”和“他者”的认知之道》,孙景尧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七缀集(修订本)》,钱锺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第四讲:中外文学的基本主题(一)
成长、追寻、启悟
青春
爱情
(涉及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芒果街上的小屋》、《麦田里的守望者》、《约翰?克里斯朵夫》、《挪威的森林》、《第四十一个》、《情人》、《人生》等)
第五讲:中外文学的基本主题(二)
人性
命运、苦难、创伤性记忆
荒诞、异化
(涉及作品:《雪国》、《细雪》、《边城》、《受戒》、《金锁记》、《蝇王》、《美国的悲剧》、《人性的枷锁》、《雷雨》、《献给爱丽丝的玫瑰》、《热爱生命》、《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日瓦戈医生》、《苦难的历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平凡的世界》、《到灯塔去》、《我与地坛》、《野草》、《台北人》、《变形记》、《城堡》、《审判》、《局外人》、《鼠疫》、《等待戈多》、《第22条军规》等)
讨论题:为什么说“文学是人学”?
第六讲:中外诗歌比较
中外诗歌的基本主题:自然、爱情、乡愁、感伤、美的礼赞
中外诗歌中的经典意象
象征与意境
第七讲: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文化过滤与改写:翻译选择、删改与有意误译
翻译文学的文学影响及文化意义
20世纪著名翻译家:严复、林纾、朱生豪、傅雷等
第八讲: 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
比较文学的“文化”转向
中西文化的基本特质
中西文化精神之比较
中西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生产
推荐书目:《中西文化异同论》,郁龙余编,三联书店,1989年。
第九讲:中外电影文化与文学
文学经典与影视改编
电影中的文学主题:成长、青春、伤逝、人间温情(涉及影片《草房子》、《西西里美丽传说》、《恋恋风尘》、《四月物语》、《天堂电影院》等)
中西文化碰撞:《刮痧》、《喜福会》
讨论题:
如何看待影视对文学经典的改编?
看影视改编的文学名著是否可替代原著阅读?
第十讲: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大众文化
当代大众文化的后现代特征
欧美五六十年代与中国八九十年代青年文化之比较
一个时代,各自表述:网络文学、博客写作
表意的焦虑与爱情“消费”:流行歌曲
喧哗中的怀旧:“一代人”、“上海的风花雪月”、“普普通通的愿望”
授课教师:查明建, 1999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获哲学(翻译研究)博士学位(香港岭南大学)。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教授,比较文学、翻译学硕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尖子留学人员“浦江人才计划”学者,哈佛大学“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曾获得安徽省高校英语“优质课教师”、安徽省“劳动模范”、“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学术著作有:1.《比较文学教程》(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合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1898—2000》(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意识形态、诗学与文学翻译选择规范——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翻译研究(1949-2000)》(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论》(2008),《当代中外文学关系研究(1949-2000)》(2008)。译著有:《我不再烦恼》(台湾业强出版社,1997),编有:《2003年翻译文学》(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另外,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比较文学和翻译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30多篇。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理论、翻译文学、当代中外文学文化关系、文化研究。开设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有:“Selected Reading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Contemporary Euro-Americ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e Studies”,“比较文学概论”,“当代比较文学专题”等;本科生课程有:“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Selected Readings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等。
台港文学
主讲教师:姜玉琴 副教授(文学研究院)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授课时间:周一晚18:00—20:30,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台湾与香港文学的历史渊源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台湾、香港著名作家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赏析能力;使学生能初步了解台湾、香港文学与大陆文学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台湾文学的早期形态
第二章 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赖和与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杨逵
第一节 新文学之父:赖和
第二节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杨逵
第三章 “光复”以后的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与於梨华
第一节 女性文学的开创人:林海音
第二节 现代派坐标中的於梨华
第四章 台湾现代派小说的旗手:白先勇
第一节 贵族的身世与忧郁的童年
第二节《谪仙记》与《孽子》
第五章 著名的乡土诗人:余光中
第一节 台湾诗坛的“老大”
第二节 横跨两岸的“乡愁”情结
第六章 言情的琼瑶和浪漫的三毛
第一节 爱情童话中的琼瑶
第二节 远行的三毛
第七章 心澄境明的林清玄
第一节 由绘画走向写作之路
第二节 台湾文化的良心
第八章 嬉笑怒骂的李敖
第一节 特立独行的理想主义者
第二节 深厚的文化功底
第九章 金庸的武侠小说
第一节 现实与传奇
第二节 江湖人生
第十章 练习与复习
伊朗文化
主讲教师:程彤 副教授(东方语学院)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授课时间:周四晚18:00—20:30,3学时
课程简介:全面介绍伊朗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宗教、法律、道德、艺术、文学、文字、外来文化和中伊文化交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适合对伊朗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感兴趣的各专业的本科生。
印度尼西亚文化
主讲教师:黄跃民(东方语学院)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授课时间:周三晚18:00—20:30,3学时
课程简介:印尼文化主要授课对象为对印尼历史文化,东南亚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本科生,其内容主要讲述印尼的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宗教,民族,政治,民俗,艺术等,其目的是使听课者对印尼文化有一个较系统的完整认识,并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基础。
论语精读
主讲教师:张煜 副教授(文学研究院)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授课时间:周三晚18:00—20:30,3学时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配合一定的专题讨论
课程简介: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何在、出路何在?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怎样做才能走向世界?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走近国学、了解一些最基本的门径?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首先从研读《论语》开始,借助宋儒乃至清儒的注疏,细读原典,在了解文本的基础上,来作出自己的思考、判断,而不仅是靠今人的一些引述。经学在当代可谓已经绝迹,但对经典的研读却依然有其价值。历史终将证明,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全盘否定孔子无异于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既不可取,也不可能;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之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教学内容:
第一讲:学而第一,为政第二;
第二讲:八佾第三,里仁第四;
第三讲: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
第四讲:述而第七,泰伯第八;
第五讲:子罕第九,乡党第十;
第六讲: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
第七讲: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
第八讲: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
第九讲: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
第十讲: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
使用教材:自备《论语》,版本不限。
推荐书目:[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杨伯峻《论语译注》。
参考书目: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清]刘宝楠著《论语正义》(《诸子集成》本)。
考试形式:写作读书心得一篇,一千到二千字。
教师简介:张煜,男,1971年生,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佛教与中国文学”方向博士,南京大学哲学(宗教)系“东方哲学与宗教”博士后,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研究员。2006年国家社科《北宋文人与佛教论稿》项目负责人,正在参与的国家重大项目有《儒藏》、《续藏经》等。曾在松江校区开设有公选课《佛教与中国文化》、《孟子精读》。
摄影基础
主讲教师:沈俭 工程师(华东师范大学)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授课时间:周二晚18:00—20:30,3学时
教学目的:《摄影基础》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如何掌握以摄影手段捕获静态图像的知识。以图像解释世界——传递思想、情感与意志。并为其他学科采集所需图像打下基本的技术基础。由于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因此本课程强调基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对摄影作品的分析理解,并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拍摄中。
使用教材: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上、下册(中国摄影出版社)
《John Hedgerow’s New Book of Photograph》
《How Famous Photographers Work》
《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中国摄影出版社)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关于相机
第二章 曝光与测光
第三章 照明
第四章 摄影构图基础
第五章 关于摄影中的色彩基础知识
第六章 关于人像摄影
宋词赏析
主讲教师:史伟 讲师(东华大学)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授课时间:周三晚18:00—20:30,3学时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配合一定的专题讨论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第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可以对中国古代词史的发展演进有比较全面、系统、清晰的了解和把握。第二,提高学生对于词这种文学体裁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基本掌握鉴赏、分析的一些方法和手段。第三,以宋词赏析为中心,对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作比较深入的了解。
教学内容:
第一周:“词”的界定和中国词史概览。对“词”这种中国古代文学特定的文学体裁,就其特点、功能、地位等作出界定,同时对初唐至清末的词的发展史进行系统的梳理。
第二周:宋词概说和宋初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宋词的分期。二是宋初词沿袭晚唐五代花间词的传统,所呈现的特色风貌,其中重点分析晏殊、父子晏几道的词作。
第三周:转折期的词人。重点对两个承前启后的词人张先和欧阳修的词作进行分析,揭示其逐步摆脱花间词的局限,而呈现出的转折和过渡的特征风貌。
第四周:词的境界的开拓(之一)——柳永及其词。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柳永生平、思想作简单的介绍,二是对柳永词尤其是其慢词作比较细致的解析,三是对柳永词在词史的成就和地位作出评价。
第五周:词的境界的开拓(之二)——苏轼及其词。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苏轼生平、思想作简单的介绍,二是对苏词作细致的解析,尤其对其言志的特色和士大夫化的特色做细致的分析,三是对苏词的成就和影响进行评价,四是对“苏门”词人尤其是秦观的创作进行分析。
第六周: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周邦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周邦彦生平、思想作简单的介绍,二是对周邦彦词的艺术特色、思想内容作比较细致的解析,三是对周邦彦词在词史的成就和地位作出评价。
第七周:南北宋之交和南宋初期的词。内容包括,第一,李清照词以及她的“词别是一家”说。第二,陈与义、朱敦儒、张孝祥等南宋初期的词人及其词。
第八周:辛弃疾和辛派词人。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辛弃疾生平、思想作简单的介绍,二是对辛词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作细致的解析,三是对辛词的成就和影响进行评价,四是对辛派词人包括陈亮、刘克庄、刘辰翁等的创作进行分析。
第九周:姜夔和“姜张格律派”。主要对姜夔、张炎为代表的格律派词人及其词进行解析,内容涉及重要作家、作品的生平、思想,词作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及其成就、地位、影响等。
第十周:“辛派”和“姜张格律派”之外的词人。主要介绍不属于上述两派而自成风格的重要词人,主要涉及吴文英、史达祖等。
世界中古史概览
主讲教授:石广盛(社科部)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授课时间:周二晚18:00—20:30,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亚欧民族大迁徙和欧洲的法兰克国家(四课时)
第一节 亚欧民族大迁徙和日耳曼人的建国
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和查理曼帝国
第二章 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和十字军东侵(三课时)
第一节 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
第二节 十字军东侵
第三章 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四课时)
第一节 英法封建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德意封建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
第四章 中国时期的东欧和东南欧国家(三课时)
第一节 拜占庭帝国
第二节 俄罗斯
第五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新航路的发现(三课时)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第二节 新航路的开辟
第六章 封建专制时期的英国和法国(四课时)
第一节 英国
第二节 法国
第七章 欧洲文艺复兴(三课时)
第一节 早期文艺复兴
第二节 后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和西欧各国文艺复兴
第三节 自然科学和新哲学的兴起
第八章 宗教战争和三十年战争(三课时)
第一节 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
第二节 三十年战争
第九章 中古后期的西班牙和尼德兰革命(三课时)
第一节 中古后期的西班牙
第二节 尼德兰革命
体育舞蹈
主讲教授:闻涛(体教部)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授课时间:周四晚18:00—20:30,3学时
课程简介:体育舞蹈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健身和竞赛项目,它起源于南美洲的民间舞蹈,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项规范的体育项目,注重于用身体来表现音乐和力量,所有的舞蹈动作都由男女舞伴配合完成,体育舞蹈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体系共十个舞种,本选修课以拉丁舞系中的恰恰,希望通过体育舞蹈的授课达到同学们强身建体、陶冶情操和改善气质的目的。
授课要求:同学理解拉丁舞的三大要素——律动、转动和移动,并且能够身体力行,最后完成一整套D级基本套路的学习。
考试形式: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
评分标准:实践60% 理论20% 出勤20%
实践分评定:完整套路25—30,舞伴的协调5—10,对音乐的处理5—10,手位的变化5—10。优:55-58,优-:50-54,良+-良:48-53,良――良:40-48,良-及格:30-40
旅游与生活
主讲教师:葛丽芳(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首先从多角度介绍了旅游这种生活方式和经济现象;其次,从旅游者的角度介绍了作为一种休闲娱乐选择的、目前已经出现的各种旅游方式;第三,介绍了旅游生活中的一些必备常识;第四,从审美的角度介绍了如何在旅游中欣赏各种美;第五,着重介绍我国时尚旅游的著名景点。
艺术首饰设计
主讲教师:张晓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特色选修课,课程注重首饰设计的概念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精品首饰概念设计为中心,以首饰的基本制作工艺和材料鉴定为辅。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形体的把握力和创新能力,在以大量的图片资料模拟讲述首饰设计的手法和原理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设计训练。此外,课程在注重首饰手绘绘图基本功的前提下,将现代抽象的首饰概念设计与传统文化内蕴结合,在艺术概念款首饰设计的前提下进行时尚款和商业款的转化练习。本课程是一门以高端精品艺术首饰设计为核心的鉴赏课程。
世界旅游文化
主讲教师:周家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课程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旅游主体文化和旅游客体文化的基本内容,以世界遗产理念为主线,将我国旅游文化与世界旅游文化的精华连缀到一起。了解和熟悉旅游景观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对于文化旅游的形式、内容及其特点有基本认识,能够分析中外文化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本课力求避免将大量的理论知识进行叠加,跳出传统的教学。能够有所创新。并通过课堂讲授、观看视频,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旅游知识学习上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应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建筑与室内设计作品赏析
授课教师:陈月浩(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课程简介:从某种程度上看,建筑与室内设计是一门人文科学,它涉及到美学、宗教、政治、经济、工程力学、地理环境、时代伦理风尚等多种因素,属于跨学科的范畴。建筑与室内设计赏析课通过介绍中外著名建筑与室内设计师及其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从外观造型、工程构造、艺术源流、美学与人文价值等多方面剖析作品,从而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学生以新的眼光审视身边的建筑和人文环境,发现建筑的本质,形成对建筑独立的见解和认识的能力。在教学手段和目的上,通过幻灯片、数字电影的欣赏结合生活环境的审美实践使学生对建筑与室内设计产生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并在对各时期各国家的优秀作品表象的了解中,引发学生对各时代人文精神的思考,加深对设计文化的审美感知。
传达设计导入
授课教师:闵洁(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课程简介:课程引导学生探讨“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知识,让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领域分类、传播方式和观念发展有足够的认识,进而拓展学生视野,拓宽学生对艺术和设计本质的深入理解,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思考和探索设计、艺术与生活,同时课程涉及到本领域的前沿关注点。本课程着重于:传达的认识、开发创意思维和对专业创作的原发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