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时间:2006-12-31浏览:3843设置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课程性质:全校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所修学分列入公共选修课模块)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配合一定的专题讨论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主讲教师:宋炳辉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

授课时间:周三晚18:00—20:30,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讲:什么是文学

1.文学是镜子还是灯光?

2.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3.文学是如何呈现给我们的?

4.我们可以和应该如何对待文学?

第二讲:比较文学与文学研究

1.我们都是文学研究者

2.文学研究都干些什么?

3.有必要“比较文学”吗?

4.比较文学方法和类型简介

第三讲:中国作家在世界:以鲁迅为例

1.我们这个时代还要不要鲁迅?

2.鲁迅的独创与外国文学资源,以《狂人日记》为例

3.中国文学的世界意义: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第四讲:外国作家在中国:米兰·昆德拉为例

1.昆德拉的其人其作简析;

2.昆德拉在中国的传播与介绍;

3.外国文学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

第五讲:在中国与外国之间:翻译与文学

1.功德无量的文学翻译:从林纾说起

2.文学翻译与文化交往

3.译介学:比较文学的新领域

第六讲:都市文化与文学:以《长恨歌》等为例

1.都市的发展与都市文化:中西比较

2.文学中的都市形象:《长恨歌》分析

3.都市文学与现代化的反思

课堂讨论(一)议题导引:

1.结合你的经历,说说城市与乡村文化的优劣?

2.你认为中国都市文学与乡村文学哪一种成就更高?

3.都市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吗?

第七讲:影视文化与文学: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为例

1.艺术的演进与影视的兴起

2.从茨威格到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分析

3.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冲突和协调发展

课堂讨论(二)议题导引:

1.你欣赏世界名著读原著多还是看影视改编作品多?

2.你认为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哪个更生动形象?可以互相取代吗?

3.摄录、刻录、播放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影视艺术的普及对文学会带来哪些冲击?

第八讲:网络文化与文学

1.internet与网络文化

2.什么是网络文学

3.网络文学与文学的未来

课堂讨论(三)议题导引:

1.网络文学与网络游戏有怎样的关系?

2.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你能设想更新的网络文学形式吗?

3.网络文学的兴起意味着传统文学的消亡吗?

第九讲:我们时代的文化与文学

1.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历史遭遇和现实处境

2.关于世界文学的理想

3.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未来

第十讲:文化与文学经典

    1.经典的定义和形成

2.文学经典有什么文化功能?

3.文学经典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

4.我们如何看待和阅读文学经典

课堂讨论(四)议题导引:

1.有人认为“经典就意味着霸权”,你同意吗?

2.有人认为,回到经典就是搞清楚经典作品原来的意思,你怎么看?

3.你对目前种类繁多的“戏说”、“解构”和“恶搞”怎么看待?

4.结合你欣赏经典作品的体验,谈谈文学经典的作用。

 

主讲人介绍:

宋炳辉,1964年生,江苏省启东人,博士、教授。历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现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副主编。学术兼职有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等。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近年来主要从事近现代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弱势民族文学与中国文学中的民族意识》、《追忆与冥想的诱惑:中国现代文学论集》、《方法与实践: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合著)、《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画像:贾植芳画传》《都市子夜的呼号:茅盾与上海文化》、《中国当代文学教程》(合著)、《新月下的夜莺:徐志摩传》等8部。另有编著《新编大学写作》《网络文化与文学》(学术对话录)、《徐志摩诗文鉴赏》、《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5卷本,副主编)、《老舍印象》、《辜鸿铭印象》、《朱自清散文名篇》等7部。以及译著《伍尔夫日记选》《现代汉诗:1917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曾开设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外文学关系史》、《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方法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专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题》等;本科生课程:《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文化学概论》、《西方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

曾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4)、上海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教育部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及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成果奖和上海市教学基金奖等奖励多次。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

 

课程名称:《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

课程性质:全校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所修学分列入公共选修课模块)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配合一定的专题讨论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主讲教师:谢金良副教授(复旦大学)

授课时间:周一晚18:00—20:30,3学时

内容提要:

本课程是一门文史哲交融、重视经典理解与文化传承、追求思想贯通与思维创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以研习《周易》经传(即《易经》与《易传》)的基础知识为载体,并在解读经传文本重要内容的基础上,突出《周易》学说的审美文化内涵,展现先秦经典思想和当代人文精神的融合,有利于学生提高国学素养和理解中国文化,对终身的学习与修养、做事与做人都有一定的帮助。

授课特点:

对《周易》经传的解读,既注重运用考辨、训诂、音韵、义例等传统治学方法来理解文本的字义,又善于借助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等现代学科知识来批判文本的思想;既能对原始问题溯本求源,又能对传统理论推陈出新,从审美文化的角度重新评述《周易》学说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价值。

主要内容:

1.治《易》门径:溯本求源,强干弱枝

2.《易》学史论:象数义理,两派六宗

3.解《易》条例:崇阳抑阴,惟变所适

4.《易经》解读:六十四卦,义蕴乾坤

5.《易传》选读:以传解经,发明义理

6.《周易》思想:以简驭繁,包罗万象

7.《易》学思维:阴阳互根,体用一如

8.《易》学精神:自强不息,与时偕行

9.《周易》审美:中正和谐,元亨利贞

10.《周易》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主讲人介绍:

谢金良,男,1971年生,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哲学),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后(中国美学)。曾任职于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先后师从易学专家张善文、道学专家詹石窗、佛学专家洪修平、美学专家王振复等教授研习中国学术。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副教授,并兼任《道学研究》编委、华东师范大学现代社会城市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曾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易学、经学等专业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目前的主攻方向是文艺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周易》美学、易学与儒佛道文化研究。主张在传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中国学术、力求能开创时间学来重新诠释中西学术。

曾多次参与和独立完成国家、省、校级科研课题,主要著作有《谷梁传漫谈》(1997)、《政治与中国传统文化》(合著,2003)、《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参编,2003)、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大型古籍整理丛书《中华道藏》第16、17分册(参与完成二十余种道教易学典籍的校勘整理,2004)、古籍整理《尚氏易学存稿》第一册之《焦氏易诂》(合作,2005)、《<周易禅解>研究》(2006)等。在《世界宗教研究》、《周易研究》、《宗教学研究》、《现代哲学》、《文化中国》(加拿大)、《道学研究》(香港)等海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曾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周易>解读》、《易学与儒佛道文化》、《美学》等。

 

 

 

 

弗雷格《算术基础》导读

 

课程名称:弗雷格《算术基础》导读

课程性质:全校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所修学分列入公共选修课模块)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配合一定的专题讨论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主讲教师:郝兆宽副教授(复旦大学)

授课时间:周三晚18:00—20:30,3学时

内容提要:

    弗雷格是数理逻辑的创始人,是20世纪分析哲学的源头。《算术基础》是弗雷格最为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弗雷格实践了他关于数学基础的逻辑主义思想,以逻辑的方式定义出自然数的概念,从而以他的方式将数学置于逻辑的基础之上。同时,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被其后的分析哲学家奉为圭臬的三个基本原则,即:“要把心理学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明确区别开来;必须在句子联系中,而不是个别地,研究语词的意谓;要时刻看到概念和对象的区别。”这些原则对后来分析哲学发展具有根本的影响。更为重要的事,在这样一部表达深邃思想的著作中,没有出现任何冷僻的符号,整个论证以一种流畅明澈的方式进行,使人们惊异于最深刻艰难的哲学思考竟能以如此从容清晰的方式表达。这使得这部著作成为“有史以来写下的几乎最完美的哲学著作”。作为经典导读类的课程,我们将引导读者跟随弗雷格的思索,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探险,从中体会人类理性的力量。

授课特点:

    不是宣讲哲学的教条和结论,而是体会哲学家的艰辛的思索过程;不是传授几个抽象的哲学结论,而是体会理性的思想方法和批判精神。

主要内容:

1.数是什么?

2.哲学是什么?

3.逻辑是什么?

4.弗雷格及其《算术基础》

5.数学是严格的吗?(《算术基础》序)

6.为什么“2+2=4”?(《算术基础》5-17节)

7.关于数这个概念的哲学探索(《算术基础》18-28节)

8.关于单位和一的哲学探索(《算术基础》29-54节)

9.每个数都是客观而非现实的对象(《算术基础》55-86节)

10.算术基础的结论(《算术基础》87-109节)

11.更大的数与数学哲学

主讲人介绍:

郝兆宽,男,1968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荷兰Utrecht大学数学系,2000年于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逻辑学会理事。2000年8月至今,在复旦大学哲学系任教,先后为哲学系人文学院本科生开设了“逻辑到论”课程,为哲学系研究生开设了“一阶逻辑”、“模态逻辑”、“集合论” 、“模型论”等课程。2002年,研究项目《Lambda-演算与垂直线定理》荣获中国逻辑学会第一届(1978.5—2002.12)优秀成果科研奖二等奖。在本次评奖中,一等奖空缺,在获得二等奖的三部作品中,这是唯一的论文,其余两部为专著。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

The 20th Century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

 

课程名称: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

课程性质:全校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所修学分列入公共选修课模块)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配合2至3次专题讨论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主讲教师:吴其尧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

授课时间:周一晚18:00—20:30,3学时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对20世纪西方主要文学批评流派的名称、基本内容、主要观点以及产生的影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要求学生能运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主要批评流派的批评方法对具体的文学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和批评。

教学内容:

第一章: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特点

    什么是文学批评?区分三个概念: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为什么说20世纪是批评的时代?

第二章: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

    俄国形式主义的演变情况,发生阶段,基本特征。文学的自主性,文学形式观,文学语言观。

第三章:英美新批评派

新批评的缘起;新批评的发展概况;新批评的特点;一些重要概念。

分组讨论:西方形式主义文论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批评

    分别介绍索绪尔、罗兰·巴特、格雷马斯、普罗普、德里达等人的思想。

第五章: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

    接受美学的产生背景和理论渊源;接受美学的文学观;接受美学的文学史观;什么是期待视野?什么是隐含读者?

    分组讨论:结合接受美学的有关理论谈谈如何看待根据文学名著改变的影视作品?

第六章: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区分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及妇女研究三个概念;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三个阶段;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和欧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异同。

第七章: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及其他

    介绍Edward Said 的后殖民理论,指导学生读他的两部经典:《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

第八章:西方文学批评与中国文学批评

    主要讨论西方文学批评对中国文学的借鉴意义。

教学参考资料:

1.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三联书店,1984年。

2.朱立元《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年。

3.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主讲人介绍:

吴其尧,男,196812月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1987年考入浙江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1991年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专业,师从美国戏剧研究专家汪义群教授,1994年获硕士学位。19943月参加工作,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5年开始攻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师从国内著名英国文学专家侯维瑞教授,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02年到上外英语学院工作至今。主要课程:本科《美国文学史及其选读》、《英语精读》;研究生《英国诗歌批评史》。发表论文十余篇,在学术界较有影响。译著两部:《曾经沧海》,译林出版社2002年出版;《垂死的动物》,译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专著两部:《庞德与中国文化研究》;《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

 

 

 

《中国与世界》

 

课程名称:《中国与世界》

课程性质:全校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所修学分列入公共选修课模块)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配合一定的专题讨论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授课时间:周三晚18:00—20:30,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讲:国际关系基本原理(主讲教师:谭再文)

第二讲:国际体系与中国(主讲教师:韦宗友)

第三讲:大国关系:中美关系(主讲教师:钱皓)

第四讲:大国关系:中俄关系(主讲教师:汪宁)

第五讲:大国关系:中欧关系(主讲教师:戴启秀)

第六讲:大国关系:中日关系(主讲教师:武心波)

第七讲:中国与第三世界(主讲教师:待定)

第八讲:中国与东亚合作(主讲教师:汪伟民)

第九讲:国内进步与中国外交(主讲教师:苏长和)

第十讲:中国与国际组织(主讲教师:于宏源)

 

主讲人介绍:

谭再文,男,19665月生。1991--1994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9--2002 华东师范大学法律政治学院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大国关系。

韦宗友,男,安徽舒城人,1970117日生,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副教授。1998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国际关系史专业,获历史系硕士学位;2004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047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前身)工作。研究兴趣:国际安全与外交;美国安全与外交;国际关系理论。开设课程:外交学概论、二战后美国外交。

 

钱皓,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美国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曾求学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欧美研究中心、霍普金斯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纽约大学美国民族研究所。2003年获美国政府富布赖特夏季研讨班项目资助,2004年获中加交流学者项目资助,2004-2005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交流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中美关系、美国研究。

汪宁,男,江苏南京人,19548月生。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教授。19897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苏联研究所获社会学硕士学位;2002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19969月至19979月作为普通访问学者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从事研究;20026月至9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从事研究。2002年到2006年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际观察》杂志编委会成员;2006年起担任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研究兴趣:国际政治经济与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俄罗斯问题。开设课程:俄罗斯政治经济与文化、国际问题研究方法、俄罗斯与当代世界。

戴启秀,女,19577月生,留德硕士,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副研究员, 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社科院院长助理。学术领域:欧洲研究、德国研究。学术兼职:上海欧洲学会理事、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理  事;《德国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武心波,男,山东临沂人,1958.1.22日生,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观察》常务副主编、研究所党总支书记。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日本大阪教育大学研究生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国际关系)博士学位。1987年到1996年在日本留学并工作。1996年回国,是年至1998年任职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日本室。1998年迄今,任职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前身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社科院,20069月改名)。兼任中华日本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理事,《日本学刊》特约撰稿人,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会员;上海日本学会会员;上海日本研究交流协会会员。研究方向:日本问题,中日关系;亚太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开设课程:战后国际关系史;亚太国际关系,日本问题研究

汪伟民,法学博士、副教授,江苏泰州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院长助理,外交政策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学二级学科带头人。1996—1998年总参优秀青年干部,1997年荣立三等功一次,1998年受到总参通报表彰。1996—1999年《解放军报》特约评论员,2006年韩国外交安保研究院、延世大学访问学者。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特约撰稿人,《国际观察》杂志编委会委员,上海市国际战略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关系学、中美关系史学会、上海美国学会等学会会员。高等教育背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法学博士(国际政治);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国际关系);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文学学士(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亚太安全、美国外交、国际安全理论。开设课程:中国外交、亚太安全、东北亚国际关系。

苏长和,男,安徽巢湖人,19711115日生,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教授,常务副院长。1996年与1999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国际关系)硕士与博士学位。20002001年作为FREEMAN访问学者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CHAMPAIGN-URBANA分校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从事研究。1999年到2006年任职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2001年至2006年),国际政治系副主任(2003年至今),中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世纪之星2002-2005),上海市2005年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才。兼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东亚研究所学术委员、《国际观察》杂志编委会成员,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理事。研究兴趣: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国际政治思想。开设课程:全球事务与全球治理;国际关系方法论;中国与国际组织;当代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

于宏源,男,1974年8月17日生,山东烟台人,香港中文大学政府与行政学系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现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研究室副主任,并担任香港岭南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

(《中国与世界》主讲教师详情亦可查询“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网页[]的相关信息。)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