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07] 20 号)

时间:2007-05-15浏览:1885设置

 

有关高等学校: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精神,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7〕1号)的总体安排,经研究,决定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启动该计划的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本计划主要面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一部分有较强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大学,2007年申报对象为国家“211”重点建设大学。

二、评选方法及名额

采取学校申报、专家评审、教育部批准的方式选定参与学校,分两个年度评审和批准学校,2007年和2008年各批准50所左右参与学校。

三、请申报学校认真研究《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见附件一),并按照指南要求,填写《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申报书》(见附件二),做好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

四、请申报学校登陆http://202.205.145.140:8080/teacher,在“政策公告”栏中下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申报书》的电子文档。请申报学校将填写好的申报书书面材料(一式六份,均为原件),于2007年5月15日前报至我部高教司理工处 ,并将申报书的电子文档(word 文件)发送至邮箱:shanye@moe.edu.cn ,过期不再受理。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邮编100816

联系人:江河 单烨;联系电话:010-66096262,传真:010-66096949。

附件:一、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

      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申报书

 

 

 

教育部办公厅

二○○七年四月十六日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附件一: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下称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如下

一、目的任务

计划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通过开展实施计划,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施原则

1.兴趣驱动。参与计划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在兴趣驱动下,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实验过程。

2.自主实验。参与计划的学生要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

3.重在过程。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

三、计划内容

1.计划的组成。计划由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学校创新性实验计划组成。其中,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学校创新性实验计划包括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对其项目的管理。

2.计划的运行方式。教育部负责批准申报学校,监督学校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学校申请参与计划,负责组织评审和管理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本科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向学校申请项目,并接受学校的管理。

3.计划的资助范围。主要面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一部分有较强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大学。资助这些学校的在校本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共资助15000个学生项目,每个项目资助1万元。

四、计划管理

1.计划采取学校申报、专家评审、教育部批准的方式选定参与学校,分两个年度评审和批准学校,2007年和2008年各批准50所左右参与学校。学生项目的名额由我部按照专家评审意见,分四个年度分配给参与学校。2007年和2008年,我部每年总共资助3000个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2009年和2010年,我部每年总共资助4500个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2.学校在评审出本年度的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后,要将本年度的本校创新性实验工作计划和评审出来的学生项目报我部备查,我部对学生项目进行备案并予以公布。

3.学生项目执行时间为1~3年,学校需每年向我部报告项目进展情况。我部将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抽查。项目结束后,由学校组织项目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我部。验收结果中,必需材料为各学生项目的总结报告,补充材料为论文、设计、专利以及相关支撑材料。

五、学校工作

1.学校要成立校级的组织协调机构,包括教务、科研、设备、财务、学生、团委等职能部门的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提供支撑条件。

2.学校要为参与项目的学生配备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学校要认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

3.学校的示范性实验中心、各类开放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要向参与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

4.学校要给予项目总经费不小于1∶1的配套经费支持,经费由学校代管,由承担项目的学生使用,教师不得使用学生研究经费,学校不得提取管理费,不得截留和挪用。项目团队人数不超过5人,人均经费不低于1万元。

5.学校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搭建项目学生交流平台,利用项目学生俱乐部等形式,定期开展相关活动。

6.学校要为参加项目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学分认定、选课、考试、成果认定等。

7.学校要组织项目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学校还要定期组织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

8. 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项目,对参与项目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对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工作无明显进展的学生要及时终止其项目运行。对更改项目内容、更换项目成员、提前或推迟项目结题等事项要制定规范的管理办法。

六、学生要求

1.参与项目的学生一定要出于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是项目的主体。每个项目都要配备导师,但导师只是起辅导作用,参与项目的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指导下,一定要自主选题设计、自主组织实施、独立撰写总结报告。

3.学生项目选题要适合。项目选题要求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学生要对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

4.参与项目的学生要合理使用项目经费,要遵守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5.参与项目的学生要处理好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创新性实验和创造发明的关系。
附件二: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学校名称:                              

     学校主管部门:                       

计划负责人: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填写日期:                              

 

 

 

教育部制

二〇〇七年四月


 

填写说明

 

一、申报书要按照《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的要求,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

二、格式要求:表格中的字体 小四号仿宋体,1.5倍行距;需签字部分由相关人员以黑色钢笔或水笔签名。均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三、申报书由所在学校领导审查、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一式六份(均为原件),报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

 

 

 

 

 

 

 

 


 

学校名称

 

开户行

 

 

银行账号

 

账户名

 

 

计划负责人

姓 名

 

性 别

 

民族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职称/

行政职务

 

联系电话

 

 

手 机

 

传 真

 

 

 

Email

 

 

计划联系人

姓 名

 

性 别

 

民族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职称/

行政职务

 

联系电话

 

 

手 机

 

传 真

 

 

Email

 

 

组织机构负责人

姓 名

性别

职务/职称

工作部门

签字

 

 

 

 

 

 

 

 

 

 

 

 

 

 

 

 

 

 

 

 

 

 

 

 

 

 

 

 

 

 

 

 

 

 

 

 

 

一、前期工作基础 (600字以内)

 

(本校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发明创造、创新性实验等活动的基本情况和具体成果,应提供有关资料复印件)

 

 

二、计划实施思路 (500字以内)

 

(实施本校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预期效果)

 

 

三、计划管理机制 (1200字以内)

 

1.组织机构及管理体系(机构组成、分工)

 

2.项目运行及管理办法(申报、评审、运行、验收、变更)

 

四、计划保障机制(600字以内)

 

1.经费保障(配套经费及经费管理办法)

 

2.条件保障(学校提供设备、场地、设施等具体情况)

 

3.激励机制(对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认定,优秀学生的奖励措施)

 

五、其它(300字以内)

 

(其它需说明事项)

 

 

计划负责人(签字)

 

                                                        

 

 

 

学校意见(在人员、时间、条件、政策等方面的保证措施和对配套经费的意见)

 

 

 

 

 

 

 

 

 

 

 

                         校长(签字):         (公章)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意见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