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公共选修课程简介

时间:2007-06-08浏览:5225设置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

课程性质:全校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所修学分列入公共选修课模块)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配合一定的专题讨论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主讲教师:虞建华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

授课语种:英语

授课时间周三晚18:00—20:303学时

成绩评定:课堂笔试,主要形式为选择题和填空体,占总分的30%

学习小论文。提前布置,学生课外撰写完成,占总分的70%

教学目的: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公共选修课程,是为学习英美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培养鉴赏英美文学原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一个学期的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使学生对英语文学的概况及其形成与发展的概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其中包括文学术语与概念,文学运动及表达模式等,并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学会分析和批评的方法,了解部分主要作家及作品的艺术特色。本课程共分18个单元,在一学期18周中完成,每周重点学习一个或一组文学概念,并辅以能说明此单元内容的英文原作,进行阅读与解析。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增强对英语文学原作的理解,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鉴赏水平。

教学内容: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学习主要由讲解、阅读和讨论三个部分组成。

讲解部分主要包括:1)外国文学学习的范畴、意义、目的、方法等,以及文学与非文学文本的根本差异,艺术之真与历史之真关系与区别等;2)文学的一些专用概念,如人物、背景、风格、主题、视角、叙述等;3)主要的文学运动与表达模式的介绍,包括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整个课程力求使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大概情况有基本的了解,掌握阅读英语文学的基本方法和培养英语文学的赏析能力。阅读部分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各类文学文本。

Unit One

1) Introduction:

What Is Literature?

2) Reading:

Langston Hughes: “Early Autumn”

    3)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Unit Two:

1) Introduction:

Why Do We Study Literature?

2) Reading:

Richard Selzer: “The Discus Thrower”

    3)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Unit Three:

1) Introduction:

The Setting, the Character, the Theme and the Plot

2) Reading:

John Collier: “The Chaser”

    3)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Unit Four:

1) Introduction:

The Style and the Perspective

  2) Reading:

Ron Milner: “The Ray”

    3)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Unit Five:

1) Introduction:

The Point of View

    2) Reading:

Richard Jefferies: “The Acorn-Gatherer”

    3)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Unit Six:

1) Introduction:

The Surface Understanding, the Deep Understanding and the epiphany

    2) Reading:

Sherwood Anderson: “The Egg”

    3)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Unit Seven:

1) Introduction:

Romanticism (Part I): Poetry

2) Reading:

James Taylor: “The Violet”

William Wordsworth: “The Daffodils”

William Blake: “The Tyger”

    James Lowell: “Aladdin”

    3)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Unit Eight:

1) Introduction:

Romanticism (Part II): Fiction

    2) Reading:

Nathaniel Hawthorne: “Young Goodman Brown”

    3)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Unit Nine:

1) Introduction:

Realism (Part I): The Beginning of Realism

2) Reading:

O’Henry: “Witch’s Loaves”

    3)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Unit Ten:

1) Introduction:

Realism (Part II): the Maturity of Realism

  2) Reading:

Frank O’Conner: “Guests of the Nation”

    3)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Unit Eleven:

1) Introduction:

The Lost Generation Literature

    2) Reading:

Earnest Hemingway: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

    3)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Unit Twelve:

1) Introduction:

Realism (Part III): the Left Writing

    2) Reading:

Michael Gold: “Father’s Stories”

                 “Yelling for Bananas”

    Frank Sargeson: “A Piece of Yellow Soap”

    3)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Unit Thirteen:

1) Introduction:

Naturalism

    2) Reading:

Jack London: “On the Trail”

           “The Law of Life”

    3)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Unit Fourteen:

1) Introduction:

Modernism (Part I): Poetry

    2) Reading:

T. S. Eliot: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Unit Fifteen:

1) Introduction:

Modernism (Part II): Poetry

    2) Reading:

        E.E. Cummings: “No. One”

        Robert Frost: Mending Wall

                   Design

    3)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Unit Sixteen:

1) Introduction:

Modernism (Part III): Fiction

    2) Reading:

D. H. Lawrence: The Fox (excerpt)

    3)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Unit Seventeen:

1) Introduction:

Post-modernism

    2) Reading:

Donald Barthelme: “The Glass Mountain”

    3)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Unit Eighteen:

1) Introduction:

Writing Literary Review or Criticism

    2) Discussion:

The approach, the format and the requirement (based on the suggested titles for writing)

    3) Task assignment for the term paper:

A critical review

Unit Nineteen:

Examination

Identifications and blank-fillings on the literary basics

参考材料:

虞建华主编的《大学英语诵读文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任课教师随堂分发的散页,作为补充

任课教师简介:

虞建华,男,1950出生,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1987年评为副教授,1991年获英国东英格兰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评为教授,1996年始担博士生导师。曾任英语二系主任、法学院院长。任教课程包括教本科精读、文学选读以及硕士生博士生的文学课程。

主要学术兼职包括:教育部英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常务理事,作家协会会员,《外国语》、《译林》、《外语与翻译》杂志编委。国务院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上海市教学名师”称号获得者。

主要学术著作包括《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新西兰文学史》、《杰克·伦敦评传》、《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美国文学词典·作家与作品》等。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西方思想经典选读》

课程性质:全校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所修学分列入公共选修课模块)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配合一定的专题讨论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主讲教师:乔国强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

授课时间周一晚18:00—20:303学时

成绩评定:课堂,30%;论文,70%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从两千多年间堆积起来的卷轶浩繁的西方思想宝库中精选出的20位思想家的精品佳作,其中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笛卡尔、康德等。本课程力求在阅读原作的基础上,较为广泛地了解西方经典思想的大致框架,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有一个较为明晰的了解和认识。具体目录如下:

柏拉图:Republic

亚里士多德:Nicomachean Ethics

卢克来修:On the Nature of Things

奥古斯丁:Confessions

阿奎那:Summa Theologica

马基雅维里:The Prince

培根:The New Organon

霍布斯:Leviathan

笛卡儿:Meditations

帕斯卡尔:Pensees

洛克: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休谟: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卢梭:The Social Contract

康德: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叔本华: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尼采:Thus Spake Zarathustra

克尔恺郭尔:Either/or

克罗齐:Histor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韦伯: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柯林武德:The Idea of History

参考教材:

乔国强主编:《西方思想经典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1.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任课教师简介:

乔国强,男,195711月生,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当代美国文学,美国族裔文学。1982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外文系,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美国文学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7月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与加拿大研究院并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青岛大学外语系副系主任(主持工作)、副教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主任(主持工作)、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学科带头人、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西方文学理论以及叙事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讲授的主要课程:高级英语(本科,专业基础课)、美国文学史及选读(本科,专业基础课)、20世纪西方文论选读(本科,选修课)、美国犹太文学(硕士生,专业课)、叙事学(硕士、博士生,专业课)

2.主要教学研究课题

1)主编《西方思想经典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2)主编《20世纪西方文论选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3)副主编《西方文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

4)副主编《美国文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

3.近五年承担的学术课题: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视域中的美国犹太文学》,已完成出版《美国犹太文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

2)主持:上海市教委社科项目《美国犹太文学》,已完成。

3)主持:国家留学基金启动项目《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已完成。

4)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一般项目《辛格研究》,预计200710月完成并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4.主要学术论文:

1)著作(独撰):The Jewishness of Isaac Bashevis Singer, Peter Lang, 2003

2)著作(独撰):《美国犹太文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

3)著作(独撰):《所要来的都是虚空》,北京出版社,1999年;

4)论文(独立,CSSCI核心刊物):“辛格作品中的女性”,《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

5) 论文(CSSCI核心刊物):“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的生死对话”,《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6)论文(CSSCI核心刊物):“后异化:菲利普·罗斯创作的新视域”,《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

7)论文(CSSCI核心刊物):“‘死去’还是‘再生’析亨利·罗思的《就说是睡着了》”,《国外文学》2004年第2期。

8)论文(CSSCI核心刊物):“论斯宾诺莎对辛格创作的影响”,《外国文学》20061月。

9)论文(独CSSCI核心刊物):批评家笔下的辛格,《当代外国文学》20054期。

10)论文(CSSCI核心刊物):“法国启蒙主义与陈独秀的文学思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3期。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课程性质:全校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所修学分列入公共选修课模块)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配合一定的专题讨论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主讲教师:宋炳辉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

授课时间:周二晚18:00—20:30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讲:什么是文学

1.文学是镜子还是灯光?

2.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3.文学是如何呈现给我们的?

4.我们可以和应该如何对待文学?

第二讲:比较文学与文学研究

1.我们都是文学研究者

2.文学研究都干些什么?

3.有必要“比较文学”吗?

4.比较文学方法和类型简介

第三讲:中国作家在世界:以鲁迅为例

1.我们这个时代还要不要鲁迅?

2.鲁迅的独创与外国文学资源,以《狂人日记》为例

3.中国文学的世界意义: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第四讲:外国作家在中国:米兰·昆德拉为例

1.昆德拉的其人其作简析;

2.昆德拉在中国的传播与介绍;

3.外国文学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

第五讲:在中国与外国之间:翻译与文学

1.功德无量的文学翻译:从林纾说起

2.文学翻译与文化交往

3.译介学:比较文学的新领域

第六讲:都市文化与文学:以《长恨歌》等为例

1.都市的发展与都市文化:中西比较

2.文学中的都市形象:《长恨歌》分析

3.都市文学与现代化的反思

课堂讨论(一)议题导引:

1.结合你的经历,说说城市与乡村文化的优劣?

2.你认为中国都市文学与乡村文学哪一种成就更高?

3.都市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吗?

第七讲:影视文化与文学: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为例

1.艺术的演进与影视的兴起

2.从茨威格到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分析

3.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冲突和协调发展

课堂讨论(二)议题导引:

1.你欣赏世界名著读原著多还是看影视改编作品多?

2.你认为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哪个更生动形象?可以互相取代吗?

3.摄录、刻录、播放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影视艺术的普及对文学会带来哪些冲击?

第八讲:网络文化与文学

1internet与网络文化

2.什么是网络文学

3.网络文学与文学的未来

课堂讨论(三)议题导引:

1.网络文学与网络游戏有怎样的关系?

2.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你能设想更新的网络文学形式吗?

3.网络文学的兴起意味着传统文学的消亡吗?

第九讲:我们时代的文化与文学

1.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历史遭遇和现实处境

2.关于世界文学的理想

3.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未来

第十讲:文化与文学经典

    1.经典的定义和形成

2.文学经典有什么文化功能?

3.文学经典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

4.我们如何看待和阅读文学经典

课堂讨论(四)议题导引:

1.有人认为“经典就意味着霸权”,你同意吗?

2.有人认为,回到经典就是搞清楚经典作品原来的意思,你怎么看?

3.你对目前种类繁多的“戏说”、“解构”和“恶搞”怎么看待?

4.结合你欣赏经典作品的体验,谈谈文学经典的作用。

主讲人介绍:

宋炳辉,1964年生,江苏省启东人,博士、教授。历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现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副主编。学术兼职有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等。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近年来主要从事近现代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弱势民族文学与中国文学中的民族意识》、《追忆与冥想的诱惑:中国现代文学论集》、《方法与实践: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合著)、《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画像:贾植芳画传》《都市子夜的呼号:茅盾与上海文化》、《中国当代文学教程》(合著)、《新月下的夜莺:徐志摩传》等8部。另有编著《新编大学写作》《网络文化与文学》(学术对话录)、《徐志摩诗文鉴赏》、《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5卷本,副主编)、《老舍印象》、《辜鸿铭印象》、《朱自清散文名篇》等7部。以及译著《伍尔夫日记选》《现代汉诗:1917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曾开设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外文学关系史》、《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方法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专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题》等;本科生课程:《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文化学概论》、《西方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

曾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4)、上海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教育部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及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成果奖和上海市教学基金奖等奖励多次。

 

《先秦诸子美学思想与文化》

课程性质:全校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所修学分列入公共选修课模块)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配合一定的专题讨论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主讲教师:谢金良副教授(复旦大学)

授课时间周一晚18:00—20:303学时

成绩评定:发言占10%/作业10%/课堂10%/考试60%

1.结合教学内容,每周安排同学在课堂上发言

2.期中互动讨论要求完成一篇作业,提供交流

3.考核成绩以课程论文为主,并参考平时表现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早期的本源思想、原典、圣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华审美文化发生期的主要特点有较为深入的思考和体会。

教学内容:

诸子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影响深远。本课程将运用史论结合的方式,适当结合经典著作的解读,分别讲述先秦末期(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阴阳家、杂家等“百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孙子、公孙龙、邹衍、吕不韦等“诸子” )的主要美学思想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1周 导论

一、先秦诸子学说概况

二、诸子学与审美文化

三、诸子美学研究方法

24

第一讲  儒家美学思想与文化的特点

一、孔子的“仁爱”审美观

二、孟子的“仁义”审美观

三、荀子的“礼法”审学观

四、小结

57

第二讲  道家美学思想与文化的特点

一、老子的“道德”审美观

二、庄子的“自由”审美观

三、管子的“道法”审美观

四、小结

8

第三讲  墨家美学思想与文化的特点

一、墨家学说的形成与终结

二、墨子的“兼爱”审美观

9

第四讲  法家、兵家美学思想与文化的特点

一、法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二、韩非子的“法治”审美观

三、兵家代表人物孙子的审美观

10

第五讲  其他各家美学思想与文化的特点

一、名家代表人物惠施的审美观

二、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的审美观

三、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的审美观

11  考试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诸子学志》  郭齐勇、吴根友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  施昌东  中华书局  1979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中国美学文脉历程》 王振复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任课教师简介:

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哲学),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后(中国美学)。现任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社会兼职:《道学研究》编委、华东师大现代社会城市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厦门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教学方面,曾担任的本科生课程主要有“先秦两汉文学史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大学语文”、“写作”、“《周易》美学与儒佛道文化研究”、“《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美学”、“美学智慧”、“文学原典导读”等;硕士生、博士生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论”、“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等。

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先秦诸子美学、《周易》美学、易学与儒佛道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穀梁传漫谈》(1997)、《政治与中国传统文化》(合著,2003)、《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参编,2003)、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大型古籍整理丛书《中华道藏》第1617分册(参与完成二十余种道教易学典籍的校勘整理,2004)、古籍整理《尚氏易学存稿》第一册之《焦氏易诂》(合作,2005)、《周易禅解研究》(2006)、《融通禅易之玄妙境界》(2007)等。已在《世界宗教研究》、《周易研究》、《宗教学研究》、《现代哲学》、《文化中国》(加拿大)、《道学研究》(香港)等海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

 

《逻辑导论》

课程性质:全校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所修学分列入公共选修课模块)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配合一定的专题讨论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主讲教师:郝兆宽副教授(复旦大学)

授课时间:周三晚18:00-20:303学时

成绩评定:课堂,30%;论文,70%

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逻辑学的导论性课程,它将回答何为逻辑,逻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思想和意义。它主要涉及逻辑学的核心内容――三段论,经典的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我们更为强调理解形式化方法的基本思想,理解元语言与对象语言、语形和语义、公理和公理系统以及Tarski关于真的定义等基本概念。还强调用形式化方法分析自然语言的技巧。

参考资料:

1.随堂发放的讲义

2.《逻辑演算》 刘壮虎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3.《符号逻辑》 宋文淦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任课教师简介:

郝兆宽,男,1968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荷兰Utrecht大学数学系,2000年于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逻辑学会理事。20008月至今,在复旦大学哲学系任教,先后为哲学系人文学院本科生开设了“逻辑导论”课程,为哲学系研究生开设了“一阶逻辑”、“模态逻辑”、“集合论” 、“模型论”等课程。2002年,研究项目《Lambda-演算与垂直线定理》荣获中国逻辑学会第一届(1978.5-2002.12)优秀成果科研奖二等奖。在本次评奖中,一等奖空缺,在获得二等奖的三部作品中,这是唯一的论文,其余两部为专著。

 

《中国哲学简史》

课程性质:全校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所修学分列入公共选修课模块)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配合一定的专题讨论

教学时间:授课10次,第11次考试,共33学时,2学分

主讲教师:郭晓东副教授(复旦大学)

授课时间周三晚18:00—20:303学时

成绩评定:课堂,30%;论文,70%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哲学与思想的发展脉络有一总体性认识,使学生对中国哲学中的主要哲学流派及其问题意识有一基本的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对中国哲学的精神有一定把握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教学内容:

本课程旨在简要介绍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脉络,突出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哲学的不同问题意识与文化关怀。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先秦儒学(上)

第三章 先秦儒学(下)

第四章 墨家思想

第五章 道家思想

第六章 法家思想

第七章 汉代思想

第八章 魏晋玄学

第九章 隋唐佛学

第十章 宋明理学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哲学史》,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哲学史教研究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大出版社,1996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新编中国哲学史》,郭齐勇、冯达文主编,人民出版社,2004

《中国哲学十九讲》,牟宗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任课教师简介:

郭晓东,男,1970年生。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于复旦大学开设过“中国哲学简史”、“汉晋隋唐哲学”、“儒家思想”、“哲学原典导读”等课程。主要的学术专著有《识仁与定性——工夫论视域下的程明道哲学研究》,并获得过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二等奖。

 

《应用心理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应用心理学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建立知识框架(知识学习目标);2、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对心理学的基本规律融会贯通,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应用(能力学习目标);3、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和自学的能力(能力学习目标);4、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自我意识、情绪调控等方面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目标)。

教学内容:1、心理学基础知识:情绪、心理、意识与其他状态,学习与行为分析,人的毕生发展,动机、情绪、压力与健康,人格、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社会和文化等等;2、心理教育素质: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自我意识的探索,情绪调控能力培养,成功潜能开发等。通过老师讲授、案例研讨、体验式活动、心理作业等方式进行。

 

女性学

课程目的:

本课程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吸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精华,从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结合的角度,使学生了解妇女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地位和状况,弘扬先进性别文化,培养学生进一步树立平等、权利和民主等符合时代精神的理念,提高综合素质,有时是增强女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善于识别和抵制社会上严重存在的社会性别歧视,坚定其全面发展自己的各种潜能、立志成才的信念。

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同时要求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参加课堂讨论。

课程考试:

本课程要求学生期末考查。上课考勤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将在评分的考虑范围之内。

教学内容:

导言:女性与社会性别

女性的身心健康

女性形象与礼仪

女性与婚姻家庭

女性与社会

女性与法律

语言中的社会性别现象分析

女性文学

传媒与女性

女性与国际政治

国际妇女运动

 

高等数学

课程简介: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和人才需要,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是很重要的内容。其中,在普通高校中进行高等数学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本课程,以财经和经济领域在数学中的应用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经济类的数学运算和与数学有关的概念,掌握高等数学中基本的数学分析思想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基本的逻辑思维和严格的学习研究学风。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研究

课程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是一门与社会发展相同步的学科,所以,社会上的重大事件以及思想观念的嬗变都能及时地在文学中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文学是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晴雨表。而且,与其他历史阶段相比,当代文学的历史虽然并不久远,但是已出现了一大批,甚至在世界上都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与作品。

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了解发生在当代文学中的(实际也就是自己身边中的)一些重大思潮及其意义;二是让学生了解作家的创作和生活,并对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所掌握;三是培养学生的赏析、创作能力,增加文学方面的素养。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莫言(一)

第三章 莫言(二)

第四章 轮椅上的作家:史铁生(一)

第五章 轮椅上的作家:史铁生(二)

女性主义作家:林白(一)

第七章  女性主义作家:林白(二)

第八章   理性主义诗人:北岛

第九章  被遗忘的诗人:食指

第十章  创作与点评

第十一章  童话诗人:顾城

第十二章  “诗歌烈士”:海子

第十三章  学者散文家:梁实秋

第十四章  总结与复习

参考资料:

1.陈思和等编《中国当代文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丁帆等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业内网页制作技术和艺术

课程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业内人士网页制作的技术和艺术,能够具备网页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判断眼光,并能独立设计出一个符合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网页。本课程具体教学要求如下:

1.把握当前业内网页制作的动态和趋势;

2.了解网页制作的工具、标记语言和样式表等基础知识;

3.理解网页界面设计艺术;

4.能够根据网页内容可访问性指南评判网页制作水准;

5.了解Web前沿应用;

6.熟练运用智能自助建站系统;

教学内容:

1. 当前网页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 网页制作工具简介

3.超文本标记语言

4.CSS样式表

5. 网页页面元素布局合理性

6.网页界面设计艺术

实践环节:各章节均有随堂实验,上机时间为8学时

考核方式:实践40%+理论40%+考勤20

 

计算机网络基础

课程简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扩大,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人士、各学科、各专业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实用技术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操作进一步提高自身价值,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

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任何人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都是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技术。本教材就是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经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编,为培养信息方面实用性人才编写的。本教材委托编著过多部计算机网络教材的著名的网络专家彭澎先生编写。全书以理论基础为导向,面向实际、面向大众,在全面介绍基础理论的前提下,介绍实际应用技术。

特别是本书一改其它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写作结构,不仅每章内容后有大量习题,介绍实际操作技术是采用教学实验的方式、采用按实力的方式介绍的。全书体系结构完整,内容全面,深度适当,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适用于计算机专业学生作为基础课程使用教材,适用于非计算机的各专业学生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本书还适合教师教学参考、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和希望学习、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士自学。

教学内容: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2  数据通信技术

3章 局域网

4  广域网

5  互联网

6章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7  网络应用

 

《孟子》精读

课程简介:

自宋代以来,孟子在儒家中成为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之学的要点:一、“求其放心”,把自己迷失的本心找回来,此即后人所谓“良知”;二、“先立乎其大”,认为道德、学业的修养与完善才是首要的,而把对物质享受的追求看作是其次的。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哲学均以“心性论”为基石,孔子讲得更多的是“仁”,儒家谈“心性”,孟子才是重要人物(“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其“心性论”对于宋明“心学”(如陆九渊、王阳明)乃至二十世纪的新儒家影响重大,也是今后中西哲学得以互为融通的基点。又孟子的“养气”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知人论世”说,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占据有极重要的地位。孟子擅长论辩,北宋散文家苏洵青年时代喜读《孟子》,后从中悟得作文之法。《孟子》中还跳跃着民主思想的火花,以至明代朱元璋以《孟子》作为官方考试教材,不得不删除其中的某些“民本”言论。

教学内容:

第一讲:《史记·孟子列传》、《梁惠王章句上》

第二讲:《梁惠王章句下》

第三讲:《公孙丑章句上》

第四讲:《公孙丑章句下》

第五讲:《滕文公章句上》

第六讲:《滕文公章句下》

第七讲:《离娄章句上》

第八讲:《离娄章句下》

第九讲:《万章章句上》

第十讲:《万章章句下》

授课形式:教师讲授加课堂讨论。

考试形式:写作读书心得一篇,一千到二千字。

教师简介:张煜,男,1971年生,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师张宏生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导师陈允吉教授)。现为南京大学宗教系“东方哲学与宗教”博士后(合作导师洪修平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佛教与中国文学、近代诗学。2006年国家社科《北宋文人与佛教论稿》项目负责人,曾发表论文《王安石与佛教》、《宋代士大夫与佛教》等。

 

Photoshop图像处理

课程简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我们经常使用到电子图像。然而,我们获得的图像很多时候并不符合具体的要求,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图像进行相应的编辑处理以使其达到我们的要求;有的用户可能还需要制作有特殊要求的图像。要完成这些任务,我们必须掌握一件有用的工具。Photoshop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图像编辑软件。在掌握Photoshop的操作方法后,它将成为您处理图片的最好帮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技术,了解相应软、硬件设备的规格、安装和使用。掌握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工具集的基本作用和制作图像特效的基本方法,熟悉图像处理中滤镜的概念和作用,并能使用Photoshop进行简单的图像制作。

教学内容:

图像基础知识

photoshop操作界面介绍

photoshop工具箱介绍

图像调整

蒙板和通道

滤镜

实例应用

图像创作实例

考核方式:实践50%+理论40%+考勤10

 

《四书》与中国古典政治文明

课程简介: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按照北宋以来的传统看法,这是学习中国古典学问的第一步,其中《论》《孟》在梁启超看来,最是中国人应读的书。

今天阅读中国古典,绝非仅仅是博雅好古。西方近代以来,奉行帝国争霸的逻辑,两次大战的自相残杀,几乎毁掉了整个欧洲文明;而在这之前,希腊,罗马,日尔曼,则是一次次的帝国毁灭与文明中断。相比之下,中国文明从未间断,今天我们不需要专门学习,就可以直接阅读至少是公元前八世纪的文献——这对于世界所有其它文明是无法想象的,它们如果还留有文字,那也完全是一门艰深的“外语”——因为中国传统不崇尚残杀,所谓“天之大德曰生”;不以帝国侵略为上,主张“和成天下”,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今天中国提出“和谐世界”,我们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时的政治口号。然而什么是“和”?其维持中华文明几千年不断的力量何在?美国政界刚刚出台的“民主同盟”(Concert of Democracies),其“Concert”也有某种“和”的意味,那么它是“和而不同”吗,还是“党同伐异”?如此等等,这都需要我们认真理解中国古典政治文明,认真阅读古典文本,我们应该避开某种文化热,以及了无根据的夸夸其谈。

授课方式:诵读讲论,其中安排三次主题讨论课。

考试方式: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简介:熊文驰,男,19791月生于湖北黄冈,1997年进入复旦国关学院政治学系,2007年春博士毕业。之后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关研究院工作。主攻政治哲学,尤以古希腊政治传统与中国古典政治传统为重点,完成有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博士论文《城邦共和政治与德性行动》。

 

多媒体数码影视制作

课程简介:

随着数码设备的普及,家庭制作数码影视作品,已经成为数码影视作品爱好者的潮流。同时数码影视作品在一般工作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制作数码影视作品成为我国一般办公室工作人员需要掌握的技术,为此开设该选修课,从而提高高校的学生熟练掌握数字影视处理基本的技能。

本课程,通过学习“会声会影9 影视制作软件,掌握基本的编辑理论和各种技巧。上课中,操作实践是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能独立的制作出各种视觉美丽、听觉优秀的影视作品。

教学内容:

美化照片;

设计与制作片头片尾;

在会声会影中编辑照片;

合成照片VCDDVD

采集录象带;

设计与制作片头片尾;

在会声会影中编辑视频。

 

因特网学习资源检索与应用

课程简介: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懂得如何获取、选择、加工和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体现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志,这种能力又称为信息能力,是新一代文明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本课程主要介绍基于因特网的学习方法和研究策略,网络信息检索原理、方法与技巧,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报信息意识,让学生掌握利用各种数据库及常用检索工具获取文献信息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目的。

教学内容:

1 因特网学习资源

2 因特网学习资源检索概论

3  怎样有效利用因特网资源

4  因特网学习资源的专题信息检索方法

5  因特网学习资源检索策略与技巧

6 多媒体学习资源检索

7 学术信息的网上检索与获取(一)

8 学术信息的网上检索与获取(二)

9 参考信息的检索

10讲 因特网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

教学目标:

本课程力求通过对当代政治哲学思想较发达的英美政治哲学思想的介绍,从政治和哲学的交叉学科角度,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通过论辩证明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

第一讲 为政治寻找理性——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论题

第二讲 功利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

第三讲 自由主义的平等——罗尔斯政治哲学思想介绍

第四讲 诺齐克的持有正义论

第五讲 社群主义思潮

第六讲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课程考核:

出 勤10%;中期论文(1000字)30%;课堂表现20%;期末论文(1500字)40%

 

女子防身术任意选修课课程简介

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格斗课程,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不法侵害时,运用所学知识抵御犯罪,惩治邪恶,有效地保护自己。主要内容:1、女子自我防卫的基本知识(女子自我防卫的心理分析、女子自我防卫的战术性对策、女子自我防卫的技术性手段、女子自然反抗的指导),2、人体要害部位的介绍,3、女子自我防卫的基本技术(拳法、腿法、肘法、膝法、擒拿与反擒拿、要害部位的打击方法、简易工具的利用方法)。

 

户外运动(自行车远足登山与定向运动)

课程介绍:

动感单车和远足登山运动是一项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它是当今最受欢迎的十大运动时尚项目之一。它既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和体魄,又可以欣赏自然的美景和呼吸新鲜的空气。随着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的兴起,动感单车和远足登山运动被认可是安全的,它是一项非常适合年轻人的运动,它逐渐走入大学体育课程,成为休闲,健身体育项目,受大学生的青睐。

定向运动在我国是一项新型的、非常健康的智力型体育运动,定向运动的很多方面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的非常一致。定向运动是参加者借助地图和指南针,按照规定的顺序独立地完成寻找若干个标绘在地图上的点标。在每两个点标之间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路线,并以最短的时间跑完全程。

 

瑜伽

教学要求:

一、了解瑜伽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瑜伽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及瑜伽运动的特点与锻炼功效。

二、基本掌握瑜伽的健身知识与健身方法,并掌握瑜伽运动的基本健身姿势及动作与呼吸的配合。

 

应用统计学

课程简介:

自从300多年前“Statistics”首次被使用,时至今日,统计一直都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政府机构的重要支柱。全球统计已经成为许多国际组织,像跨国公司,联合国和一些关注人口密度、生态灾难和疾病流行的组织等重点关注的对象。

在我国,统计学是2000年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统计学是用一门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汇总、描述和分析数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和决策的科学。

统计学不象其他科学,它没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来自任何领域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只要有数据的地方,就会使用统计学。

马寅初先生说: “学者离不开统计而究学,政治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施政,事业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执业

一位留美学者说统计是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一位资深海外统计学家说 统计就和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存在时并不觉得很突出,一旦不见了,人生就是黑白的了;台湾辅仁大学一位教授说统计即生活,统计即人生;一位著名学者说没有统计,其他科学可以存在,但是很渺小。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 统计无处不在,统计无人不用”。只要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没有一份报纸、周刊或杂志不刊登以统计为基础的文章,你的身边处处都有统计的身影。

通过学习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你将学会怎样从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现象或事物中获取数据(即收集数据),再从数据中整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可学会在Excel软件下完成诸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列联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非常实用的一系列统计分析工作。从而帮助我们对该现象或事物作出合理地推断或决策,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追求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获取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教学内容:

1. 描述统计学: Ch1~Ch4

2. 推断统计学:

    (1)基础知识: Ch5~Ch6

(2) Ch7~Ch10       

3. 应用广泛的统计方法简介: Ch11 Ch12

 

个人信用与理财

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树立正确的财产观念,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掌握必要的理财知识与技能。本课程所介绍的“理财”并非通常所指高风险的“投资”行为,而是侧重于对个人现时及未来收入的合理消费与储蓄安排进行指导。

教学内容:

个人信用与社会信用体系

财务知识与理财产品

理财习惯与财务规划

本课程教学中仅涉及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初级知识,没有深奥的专业知识,适合各年级各专业学生选修。

 

拉美文化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随着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关系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对拉丁美洲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开设这门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对拉美国家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拉美文化有更系统的认识。

课程从拉美文化的混血文化特征开始讲述,并以历史发展观的视角引导学生了解美洲土著印第安文明(以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三大古代文明为代表)的兴盛与没落、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帝国兴起的历史背景、欧洲-基督教文化在美洲的传播及其与土著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的融合,以及拉美国家独立至今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与其文化内涵之间的必然联系,整个课程主导思想是以历史为主线条讲述拉美文化的基本特点。期间穿插讲述绚丽多彩的拉丁美洲民俗文化和风情、曾经以其“魔幻现实主义” 而影响过中国整整一代作家的拉丁美洲文学、中国和拉丁美洲国家关系史等等,而对BRICs之一的拉美大国巴西也将作单独详尽的介绍。

 

美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涉及了美学领域里最重要的话题。主要内容包括:探讨美是什么;对自然美的欣赏;对人体美的分析;对美感经验的研究:距离说与移情说;美感的本质与特征;欣赏艺术的主观条件;介绍朱光潜先生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成果;审美范畴的分类;悲剧的本质;艺术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和式样主义;科学研究中的美学神韵;艺术概念的历史发展;艺术的功能研究;人生的艺术化;蔡元培的美育内涵。

 

德国社会与文化

课程简介:

以联邦德国为对象,并试图从德国历史、国民特征、地理、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向学生详细介绍联邦德国的国情,课程以讲座为形式,共10讲,考试形式为笔试。

 

公共关系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工商管理类和经济类部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以管理科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基础的,研究公共关系的社会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综合性、应用性的边缘学科;是公共关系学科中的一门入门的基础理论课程。公共关系学科以建立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发掘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潜能,运用公关知识树立组织或个人良好的形象。

教学内容:

公共关系概述:基本内涵、定义、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

公共关系工作对象和工作类型;

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的实施;

公共关系策划;

企业战略战略(CIS)导入;

公共关系整合传播;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