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
课程内容简介:
第一讲:国际体系与中国(韦宗友)2008年3月5日
第二讲:国际体系与中国(韦宗友)2008年3月19日
第三讲:中国与国际组织(苏长和)2008年3月26日
第四讲:中国与国际组织:(苏长和)2008年4月9日
第五讲:大国关系:中欧关系(戴启秀)2008年4月16日
第六讲:大国关系:中欧关系(戴启秀)2008年4月30日
第七讲:大国关系:中日关系(武心波)2008年5月7日
第八讲:大国关系:中日关系(武心波)2008年5月14日
第九讲:大国关系:中美关系(张曙光)2008年5月21日
第十讲:大国关系:中美关系(张曙光)2008年5月28日
主讲教师简历:
苏长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教授,常务副院长。1996年与1999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国际关系)硕士与博士学位。 2000年到2001年作为FREEMAN访问学者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CHAMPAIGN-URBANA分校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从事研究。1999年到2006年任职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2001年至2006年),国际政治系副主任(2003年至今),中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世纪之星”(2002-2005),上海市2005年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才。兼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东亚研究所学术委员、《国际观察》杂志编委会成员,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理事。
张曙光: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美国马里兰大学终身教授。先后在美国俄亥俄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耶鲁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教研方向:“20世纪美国对外关系”、“冷战与国际安全”、“美国亚洲政策”、“中美关系”。1990年至今 曾应邀在美国哈弗、耶鲁、芝加哥、斯坦福、杜克、哥伦比亚、俄亥俄等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俄国圣彼得堡大学、瑞典斯德哥尔莫、香港等大学短期讲学。2001年至今担任美国卡内基伦理与国际事务委员会国际史项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6年至今担任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理事;美国《美国与东亚关系》季刊(The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编委;曾任挪威“诺贝尔和平研究院”高级(客座)研究员,美国社会科学研院“约翰·麦克阿瑟国际安全与冲突处理”博士研究员等职。
武心波: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观察》常务副主编、研究所党总支书记。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日本大阪教育大学研究生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国际关系)博士学位。1987年到1996年在日本留学并工作。1996年回国,是年至1998年任职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日本室。1998年迄今,任职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前身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社科院,2006年9月改名)。兼任中华日本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理事,《日本学刊》特约撰稿人,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会员;上海日本学会会员;上海日本研究交流协会会员。
戴启秀: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1978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并留校任教。1992-1996年在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学习,获文科硕士学位。1996年10月起任职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社科院(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前身),从事欧盟和德国研究。兼任上海欧洲学会理事、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理事;《德国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韦宗友: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8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国际关系史专业,获历史系硕士学位;2004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04年7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前身)工作。任上海市美国学会会员,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美关系、国际安全、中国外交。
突发事件及其应急对策
教学目的:
1.学校安全教育的需要
2.开展普法教育的需要
减灾教育是贯彻执行人民防空法、消防法、交通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防汛条例等一系列相关法律以及有关地方性法规,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重要举措。
3.开展减灾活动的需要
“国际减灾战略”活动行动纲领规定,“通过教育、训练和其他办法,加强社区备灾能力”;国家减灾委目标之一,就是使全民、全社会的防灾意识普遍提高。其国内的工作任务,包括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从事防灾抗灾救灾人员的素质等内容;在国家减灾规划(1998-2010)中,把“减灾教育要将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面向社会提高全民减灾知识水平”,和把“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作为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和重要行动之一。
4.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我国是各种灾害较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为了增强大学生防灾和自我保护意识,国家教委已把安全教育列入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之一,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减灾知识和自救与互救的基本技能,提高生存质量。培养跨世纪、跨领域、基础厚、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
4.拓宽教育结构、建立综合型课程体系的需要
灾害学的发展需要理、工、文、法、医、农各方面的研究力量。这种学科综合、领域交叉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开设本课程是拓宽教育结构,建立综合型课程体系的有益探索。
教学内容:
地震灾害及应急对策(5课时);气象与洪水灾害及应急对策(3课时);交通事故及应急对策(3课时);声像教材(火灾模拟演练、骑车行为规范,(3课时);刑事侵害及应急对策(3课时);精神打击及应急对策(3课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对策(3课时),意外生产事故及其对策(3课时);反恐问题及应急对策(3课时);考查(2课时)。
主讲教师简历:同济大学 罗奇峰 教授
现任上海防灾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所长。
男,1948年1月生,江西南昌人,中共党员,1985年8月在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固体地球物理专业;1990年5月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曾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3年1起在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地震工程研究室主任,1999年起任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研究员,现为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兼任中国地震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任《地震学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灾害学》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是城市防灾减灾与地震工程。先后在日本清水建设株式会社大崎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做访问学者,并到日本、香港、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进行学术交流和地震灾害调查。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潜在震源区假想地震与中、长周期地震波研究”、 “超高层建筑抗震分析输入地震参数及其估计方法的研究”、“地震波的时-频反应谱与HHT变换研究”、“HHT变换和时---频反应谱理论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主持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项目“经验格林函数法合成结果的可靠性分析”、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与振动开放研究试验室项目“强地震力作用下地铁隧道衬砌与周围土体变位问题的研究”;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合作主持《新疆独山子炼油厂石化设备抗震性能分析与震害预测研究》。先后三次参加同济大学与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在上海市和云南丽江开展的地脉动观测研究,参加上海市科委的关于震害预测项目和上海市建委的地脉动观测研究项目。在学术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
汽车文化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汽车历史
主要讲述汽车的诞生史,汽车发展100多年主要发展里程碑,以及汽车发展过程的演变史,对汽车未来的展望等。
第二章 汽车构造及基础知识
从汽车的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子控制系统等方面讲述汽车基本构造,使同学们对汽车有个感性的认识。
第三章 欧洲汽车(德国)
欧洲是现代汽车的发明地,自发明那天起,欧洲汽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第四章 欧洲汽车文化(其他国家)
讲述欧洲法国、英国、意大利等主要汽车强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他们的汽车文化。
第五章 美国汽车文化
美国作为车轮上的国家,是汽车大国更是汽车强国,汽车仿佛和每个美国人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汽车停车场、汽车旅馆等讲述美国特有的汽车文化,并介绍美国的主要汽车公司。
第六章 亚洲汽车文化
讲述日本、韩国汽车的发展史以及他们的汽车品牌。
第七章 中国民族汽车工业
讲述中国汽车发展的坎坷经历,作为汽车大国但还不是汽车强国,中国汽车人还要走很长的道路。
第八章 新能源汽车现状和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现代汽车发展史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结合世界各国、各大公司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讲述中国在这领域的成果。
第九章 汽车运动
结合世界三大著名汽车赛事,讲述汽车运动文化。
第十章 汽车轶闻及汽车视频欣赏
结合视频,演绎汽车发展史的奇闻轶事。
授课教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 李理光、曹静、阮界望 等
李理光 相关联接: http://222.66.109.20/jpkc/autoeazy/index.htm
曹静 讲师、同济大学在读博士
阮界望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文化与赛事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阿拉伯社会与文化
教学内容:阿拉伯国家概况,包括宗教、自然地理、地区历史、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石油问题、中东战争以及经济概况。使学生了解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授课教师:陈万里 教授
广告策划与创意
课程简介:广告策划与创意是广告运作的核心内容。本课程讲解广告策划创意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运作规律,通过案例分析,突出其操作技术知识,着重对广告的资源配置与行动方式;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技法;广告效果模式的评估与选择等作详尽而条理的论述。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广告策划创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和研究分析广告业发展相关方面的一些重要趋势。
教学目的:本课程讲解广告策划创意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运作规律,通过案例分析,突出其操作技术知识,着重对广告的资源配置与行动方式;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技法;广告效果模式的评估与选择等作详尽而条理的论述。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广告策划创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和研究分析广告业发展相关方面的一些重要课题。
使用教材:《广告策划创意学 》 余明阳 陈先红 主编 复旦出版社 1999年2月第一版,2000年8月第三版
课程内容:
(一) 广告策划概论 (6学时)
广告策划的概念及界定
广告策划的特点及作用
广告策划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研究和加强广告策划创意的意义
(二) 广告策划在营销策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6学时)重点
广告市场调查
产品认识与定位
市场认识与细分
市场营销策划与广告战略策划
(三) 广告预算策划 (4学时)
广告费用预算的意义
影响广告费用预算的因素
广告预算的分配方法
(四) 广告媒体渠道与广告推进程序策划 (8学时)难点
广告媒体渠道的特性比较
广告媒体渠道选择与优化组合
广告表现与广告效果的实现
广告推进与实施策略
(五) 广告创意概说 (6学时)
广告创意的基本内涵
广告创意的思维方法
广告创意的创造技法
广告创意的策略要点
广告创意者的素质开发
(六) 广告文案创意 (8学时)重点
广告文案与广告文案创意
广告文案主题创意
广告文案结构与语言的创意
广告文案的写作手法
(七) 平面广告创意 (6学时)
平面广告的构成要素
报纸广告创意
杂志广告创意
其他平面广告创意
(八) 广播广告创意 (4学时)
广播广告的特性与作用
广播广告的定位原理
广播广告创意与民族文化心态
(九) 电视广告创意 (6学时)
电视广告的特性与类型
电视广告创意的原则与程序
电视广告创意的一般方法
(十) 广告效果评估 (6学时)难点
广告效果评估的意义
广告效果评估模式
广告效果测评模式的选择原则
广告效果评估的方法
考核方法:开卷,以广告策划方案的制作水平和创意策略水平为考核标准
授课教师:姜智彬,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中国高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优秀广告作品IAI年鉴奖学术界评委,中国艾菲实效广告奖评委,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上海赛区评委,上海市广告企业资质评审委员会委员。所授课程:广告学概论、电脑图文设计、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学专题研究。研究方向为城市品牌与广告传播,专著《广告策划与创意》、《现代广告学论纲》、《现代广告设计》(合著)、《广告公司经营与管理》(合著)、《POP广告设计》(合著),主编《现代广告学》、《广告英语教程》等多部教材,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 “新闻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索引,参与或主持国家级、省市级课题多项,其中“基于需要分析的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发与实施”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德国社会与文化
课程简介:以联邦德国为对象,并试图从德国历史、国民特征、地理、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向学生详细介绍联邦德国的国情,课程以讲座为形式,共10讲,考试形式为笔试。
授课教师:王志强 副教授
心理学与大学生活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力求达到以下目的:
(一)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二)掌握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三)学会应用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解决大学生自身心理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新观念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必备素质 2、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
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4、积极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二章 健康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的有关理论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变化的规律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常见问题 4、大学生掌握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章 塑造健全的人格
1、人格概述 2、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模式
3、大学生人格发展中的问题 4、塑造健全人格的渠道
第四章 大学生学习辅导
1、学习的基本理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3、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
第五章 和谐的人际关系
1、人际交往理论 2、人际关系的发展与影响因素
3、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与途径
第六章 情绪管理
1、情绪的有关理论 2、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3、大学和情绪的自我管理
第七章 挫折与应对
1、挫折和意志的基本知识 2、大学生常见的挫折及其特点
3、合理的挫折应对策略和方式介绍 4、提高意志力的途径与方法介绍
第八章 健康的爱情观
1、爱情的心理学理论 2、恋爱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
3、大学生常见的恋爱心理问题 4、大学生恋爱能力的培养
第九章 生涯规划与择业指导
1、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才发展的意义 2、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关理论
3、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4、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与调适
考核形式:提交论文
授课教师:周源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实践指导
教学目的:以人生导航为目标,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指导,拓展学生的职能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学习通用性技能,督促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决策。
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大学生对自我的探索、对职业社会的认知、职业生涯
的规划、工作实践的探索等方面。
第一讲:(2学时)职业发展绪论
大学生活与职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实践指导课程介绍
第二讲(2学时):生涯发展理论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生涯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三讲(3学时):职业生涯探索辅导(一)——自我探索部分
性格、兴趣等方面的探索
职业倾向探索
第四讲(3学时):职业生涯探索辅导(二)——职业社会部分
当前宏观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社会职业分类情况
当前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职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第五讲(2学时):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原则和步骤
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
第六讲(2学时):职业生涯决策辅导
职业生涯决策的基本原则
职业生涯决策的方法
职业生涯决策辅导
第七讲(2学时):就业形势政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展望
国家与地方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介绍
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生近年就业流向与特点
第八讲(2学时):就业规范与程序
劳动法律法规问题
就业协议及劳动合同的签订
第九讲(2学时):教学实践活动
考核形式:平时考核(50%):包括出勤、实践活动
(2) 期末考核(50%)
授课教师:皮凡倩
美国外交思想史
授课内容:
一、美国近代外交思想:华盛顿的外交思想、富兰克林的外交思想、杰弗逊的外交思想、门罗的外交思想
二、美国的现代外交思想:威尔逊的外交思想、罗斯福的外交思想
三、美国的当代外交思想:
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思想:杜鲁门的外交思想、艾森豪威尔及杜勒斯的外交思想、肯尼迪的外交思想、尼克松的外交思想、卡特的外交思想、里根的外交思想
后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思想:老布什的外交思想、克林顿的外交思想
授课教师:汪湘师
公共政策分析
课程介绍: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性的善恶与政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谣言?在清朝乾隆年间关于“偷魂”的谣言对于当代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吗?这句话与假冒伪劣产品有何关系呢?不诚实、不讲信用是否是中国文化的固有缺陷?一群聪明人在一起做出的决策是最好的吗?城市应该大力发展私家车还是公交系统,为什么?如何从《自杀论》中发现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本课将从以上这些有趣的问题出发,通俗生动地介绍与公共政策有关的一些知识、理论,通过教学力求使学生,开拓视野,关注现实,初步掌握一些观察、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与政治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 案例分析 3.教学资料片
考试方式:开卷考试
授课教师:张磊 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国际事务系讲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2005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6年入选法国外交部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精英培训计划”,2006年法国里昂二大访问学者。2007年入选美国杜克大学-中国复旦大学联合“政治学研究方法讲习班”。主要讲授《国际法》、《国际组织》、《西方宪政制度》、《公共政策》、《民法(债权)》等课程。2006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学科研二等奖”,2005年被评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理论学习先进个人”,2004年参加上海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举办的50100WTO事务培训工程,获“上海WTO事务专业中级人才”证书;2003年担任“上外主讲教师”(第二届);2002年被评为“上外十佳青年教师”(第一届);1999年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西方近现代社会思想研究
授课目的:本课程主要通过对西方近现代社会思想的介绍,使学生对西方近现代社会思想演变有较基本的了解,同时,将西方社会思想与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想的演变进行比较,在中西对比中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思想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是各种社会思想互相影响和激荡的结果。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仅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同时还要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社会思想,在取长补短中繁荣我国的社会科学。
授课方法:本课程主要通过对西方著名思想家,及其基本著作的介绍来进行讲授。而且特别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如何来阅读名著,培养学生对人类优秀社会思想的敬仰,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人文素质的目的。
授课内容:
第一讲: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
第二讲:人类最早的社会和国家管理观念
第三讲:基督教的起源和基督教思想
第四讲: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
第五讲:社会契约论
第六讲:马克思社会主义主义思想
第七讲:近现代西方法律思想的发展
第八讲:西方近现代经济思想
第九讲: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及经验教训
授课教师:丁冬汉
证券投资学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证券投资分析的一般理论,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证券组合投资和资本资产定价的有关理论和实际运用技巧,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上证券投资者的操作理念和行为以及证券价格的变动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本课程阐述和分析证券市场上证券价值及价格波动的内在原因和一般规律、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包括K线图分析、形态分析、均线分析、技术指标分析等各种分析原理和方法、证券投资组合和资本资产定价的有关理论模型及其在实际投资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理解证券价格的变动原因及变动状况,并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状况及证券价格的波动情况及证券投资的状况具有感性认识。
授课教师:高晓娟
旅游地理
课程简介:旅游地理研究、旅游资源地理、地貌旅游资源、水景旅游资源、动植物旅游资源、气象气候、旅游资源、城市旅游资源、宫廷建筑、陵寝旅游资源、其他旅游资源、旅游路线设计、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容量、旅游交通地理、旅游信息与旅游地图。
授课教师:郑冬子
珠宝艺术欣赏与设计
课程简介:珠宝首饰艺术鉴赏与设计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既时尚又实用的课程。它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珠宝玉石的基本鉴别,珠宝首饰的材质创新,和在此基础上的珠宝首饰概念设计。单纯谈珠宝首饰会让人联想到旧石器时代那些古朴自然的化石项链,想到古埃及人用彩色玻璃做成的圣甲虫挂饰,本课程正是从这些古老具象的传统文化内韵讲起,在珠宝首饰材料鉴别的基础上,与现代抽象的珠宝首饰的概念设计与欣赏有力结合,培养学生对于珠宝首饰艺术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欣赏辨别能力。本课程介绍了常用的首饰材料——金,银,宝石(钻石,红蓝宝石,祖母绿等)的基本特性以及它们的鉴别与保养,同时对珠宝首饰艺术的国内外行业特点,发展历史,和国际上许多珠宝学院(美国珠宝学院,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院等)的最新概念作品进行详细地讲解。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授课教师:张晓燕
汽车品牌与汽车文化
课程简介:汽车是一部精美的机器,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旋转”的世界。汽车这个现代工业文明的杰出产物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部交通运输工具,而且是一件融合了人类智慧结晶的工业艺术品。汽车文化包括汽车工业整体文化和企业个性文化,这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世界上每个国家由于历史环境、地理位置的不同都有各自的文化背景;世界上每一个著名品牌都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文化体系支撑,每个品牌都反映出汽车公司所倡导的文化,体现出汽车公司的人文理念。
授课教师:王宇熹
法律与人生
教学目的与要求:人的一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走完一生。有的人走的轻松愉快,有人的走的疲惫不堪;有的人风风火火,有的人则平平淡淡;有的人曲折跌宕,有的人则一帆风顺;有的人有滋有味,有的人则不堪回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人生和法律之间的基本关系,及作为人生许多环节和要素的智慧、人格、诚信、爱情、友谊、挫折等与法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并通过大量案例的法律分析,使学生懂得人生的道路上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并能够经常地用法律来指导和规范人生的实践。
基本内容:让法律之光照亮人生、法律和信仰、法律和公平、法律和正义、法律和平等、法律和人格、法的预见性、权利的界限、婚恋中的法律、法和诚信、法和挫折、法和自由、人生和合法性、法和智慧、从苏格拉底之死谈法和道德等。
授课教师:蒋德海
经典案例中的逻辑推定
教学目的与要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法律推定中保持清醒的逻辑思维。
基本内容:经典案例的介绍、案例中的逻辑推定、无罪推定、有罪推定的逻辑分析。
授课教师:孔庆荣
服饰搭配
课程简介:本课程将介绍服装的面料、款式、色彩与体型、配件、个性等各要素的搭配原理和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个人服饰形象的设计,协调和搭配,从而提升自我形象。课程基本内容包括服饰搭配艺术的基本要素;不同种类的服装的穿着与配套方法;服饰与体型配套方法;服装与各种饰物的配套方法;服饰色彩的配套方法;如何安排服饰采购计划以及衣橱计划;如何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以及场合进行服饰搭配,服饰综合应用配套实例及欣赏。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包括体形,个性气质等特点)灵活地进行自我形象的设计。
授课教师:钱彬
专利和知识产权常识
课程简介:在市场经济中,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要求,对于技术的保密和知识产权的要求日益重要。本课程讲授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其重点内容为专利授予的条件、专利文献利用、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著作权常识。对专利和知识产权知识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选修。本课程对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具有价值。
授课教师:吕志军
中外电影简史
课程简介: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影视发展史,了解中外电影史上的题材、类型、样式、风格的变化状况,了解电影发明的经济、技术与社会文化基础,以及早期电影传播、接受的条件和形式;掌握早期电影代表性的导演及作品;掌握电影如何从一种杂耍成长为一门新兴的艺术样式,它区别于其它艺术样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理解电影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文化、普通观众的日常生活发生关系;掌握中国最早的制片活动、人物、影片;重点掌握世界主要电影生产国(包括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电影思潮、流派、代表性导演、作品;了解当时代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发展对电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以及对电影创作风格、样式变化的影响;理解三十至四十年代、五十至七十年代、八十至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界初中国电影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与中国电影美学风格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九十年代至今世界电影的一般发展动向、特征,重要导演和作品,重要流派和美学风格,能够对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较深入的分析。
授课教师:赵海风 博士
中外服装史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外服装远古变化至今的过程,以帮助学生掌握中外服装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了解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服饰在创造、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突出成就和基本规律,有重点地认识各个时期的典型服饰,以及它们的承先启后关系。辨悉历史上不同时期在服饰的反映的审美观念及变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创作思维的设计能力,并对各国服饰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授课教师:冯荟 讲师
口才与交际
课程简介:《口才与交际》是一门针对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课程。旨在培养文理科专业的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口才形象、声音形象、交际形象”是人的“第二张面孔”,是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展现和综合能力的体现。课程从普通话语音、语调(音准)、声音的色彩和美感(声美)等来加以塑造,弘扬祖国民族共同语。从思维、心理、语用、体态、礼仪、外在形象等方面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以使学生在步出校门走向社会后能够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推介自己、更快地寻找职业,适应社会,贡献社会。
授课教师:田奇蕊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