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来我校调研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工作

时间:2023-03-31浏览:334设置

    323日上午,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杜素娟、外语学院院长余素青一行到上外调研课程思政工作。调研交流会在松江校区行政楼会议室召开。学校教务处、相关院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教师代表参会。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肖琳主持。

调研交流会现场1

调研交流会现场2

会上,教务处处长金慧对上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作了总体介绍。她指出,作为全国最早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高校之一,上外率先提出“建设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自2014年至今,学校依托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中宣部“三进”试点单位,已经实现了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从聚焦单门课程到打造多门课程“串联”而成的“课程链”,发挥多门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构建了具有外语特色、多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华政教务处副处长杜素娟介绍改革经验

华政教务处副处长杜素娟分享了华政课程思政改革的理念和实施路径。她强调,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至关重要。华政作为法学类院校,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本科教学,走出了一条特色课程思政改革之路。作为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的牵头部门,教务处充分引导,激发院系的主动性,在全校各院系推进示范课程建设、教研团队建设、第二课堂建设。此外,华政通过立项教材建设项目,召开教材研讨会的方式,积极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后续拟以编制课程思政汇编、打造系列微课等方式,固化改革成果,以组织教师理论学习和培训的形式,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上外英语学院教师赵璧分享改革心得

上外院系教师代表依次分享了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英语学院教师赵璧认为,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资源尤为重要。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语料库资源、优秀教材资源和数字化资源,挖掘其中的思政素材,巧妙融入到外语和翻译教学当中。此外,还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使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大创项目等成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近年,英语学院在人文化改革的基础上,在课程思政改革浪潮中勇担大任,培育出一批批名师、金课,推出以“新思路英语专业系列教材”和《英语专业教育改革:课程思政与价值引领》为代表的一系列教材和教改成果,影响力辐射至全国外语院校和外语专业,无疑是上外课程思政改革的排头兵。

上外德语系教师董琳璐分享改革心得

德语系教工支部书记、一年级教研组长董琳璐指出,德语系通过打造“德育名师讲堂”“中德人文交流高端学术讲坛”“微党课”等品牌活动,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翻译训练,课后将教学成果经打磨后,发布到学校德语网站和公众号上。近年,德语系教师陈虹嫣选编中国经典故事,指导学生将其翻译成德语,并将优秀成果集结成册,出版《中国十二生肖故事》《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中国创世神话故事》等德汉双语中国故事系列读物。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锻炼,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也大大提升。

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鹿钦佞分享改革心得

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鹿钦佞在线上分享了开展“理解当代中国”(国际中文)系列教材使用的经验。国交学院从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落实相关工作。面向国际学生群体,学院精心设计课程名称,确定中国梦、民主政治、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五大主题内容,选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权威语料及来自官方媒体的视频资源,并补充一些生动的小故事,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堂内容。因课文中涉及不少理论内容,教师课前会提供一个“语言列表”,包括重点词汇、成语、俗语、惯用语以及历史典故等,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特色背景知识的了解。

上外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副教授凌蓉分享改革心得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副教授凌蓉分享了日院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方法。日院积极参与到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当中,学院专业主要课程均获学校“课程思政专项”立项,全面探索改革新路径。如口译课程方面,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围绕包括中国梦、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绿色发展、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十个主题,课上请一名学生演讲,另一名学生口译,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日语演讲能力的培养于一体。语法课程方面,鉴于日语的古典语法中借鉴了很多中文的古文内容,所以课上引入一些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曾引用过的古文素材。

与会人员展开热烈研讨

华政外语学院英语、日语、德语系教师代表就《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在外语专业教学中的使用情况、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国际教育学院教师代表就国际中文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建设情况,教务处教材管理中心教师代表就课程思政教学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提出疑问,双方展开热烈研讨。

最后,与会老师表示,上外、华政作为学科优势显著、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既有诸多共同点,也各具优势特色,希望后续进一步加强两校合作,彼此贡献优势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共同推进两校课程思政改革和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来源:上外教务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