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务副校长谭晶华专题调研我校语言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时间:2009-03-27浏览:3699设置

按照学校党委2009年9号文件《上海外国语大学关于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通知》和我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活动安排》,近期,常务副校长谭晶华主持了我校语言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调研座谈会。

3 月23日上午,教务处处长李基安、副处长赵美娟及来自英语学院、日本文化经济学院、东方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西方语系、德语系、法语系、俄语系和文学研究院等语言专业院系的主要负责人及教研组长2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梅德明、李基安、赵美娟、肖云上、卫茂平、查明建、戴宝玉、程彤、李磊荣、李文娟、王岩等与会人员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我校语言专业特色优势,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既立足学校全局,又联系本部门工作实际,就我校语言专业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理念、建设机制”等畅所欲言,提出存在问题,查找主要原因,并就如何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强化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促进共同发展等,提出了颇具针对性的意见和颇具可行性的建议。

与会者一致认为,我校语言专业的创办和建设,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优势突出,成绩显著,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的对外交往输送了大批急需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但在新的历史时期,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实现教育事业新的发展,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总结过去、研究现在、规划未来。与会者分别从发展定位、学生培育、教师培养、质量保障、手段改革等方面深入探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好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这两个根本问题。

关于发展定位。与会者认为,应当以历史的、辩证的视角,从过去、现在、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思考定位问题,会有比较清醒、科学、合理的认识。上外以语言专业立校,以语言专业强校,也以语言专业为依托,增设了非语言专业,并获得了非语言专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我校语言专业应当进一步紧密结合学校“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国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将我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立足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具有高水平教学、科研、咨询服务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外语高级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凸显、发挥自身的语言特色和优势,探索专业建设实践,丰富专业建设理论,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集成有效经验和实践成果,对国内同类型专业建设起到积极示范和带动作用。

关于学生培育。与会者都有同感,我校一直面临着学生培育中技能性、文化性的困惑,从学校中英文校名的对照上也可窥一斑。经过几代上外人的不懈探索与潜心研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外语教学经验,形成了优秀的办学特色和教育传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我国与各对象国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和友好关系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综合素质和二语习得能力不断加强,外语学习资源急剧增加,过于强调语言技能,而文化教育不足、国情了解不深、能力培养滞后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凸现出较大的局限性。由于在整体上着重于技巧的熟练,比较缺乏知识建构的连贯性,缺乏学术的内涵和深度,缺乏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系统培养,该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术潜力的发展,使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知识面不够宽厚,学术视野比较狭窄,思辨能力比较薄弱等问题。对此,学校各层面一直在认真反思,梳理问题,深入研讨,达成共识,找出一条既符合外语教学规律,保持我校传统特色,又能弥补不足的教学改革之路。不少与会人员介绍了各自院系所作的努力。绝大多数院系在我校去年颁布的《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指导下,成立了由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所属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小组,依据教育部高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指导计划,在参考兄弟院校做法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校教育发展规划及本院(系)办学条件和办学优势,坚持保持强势、挖潜内涵、提升层次的原则,较大幅度地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课程体系的结构调整,努力建成包含外语语言技能、国别文化与国情、相关地区文化与国情、中国语言文化和通识教育课程的多元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增加经典人文内容和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并适当增加教学信息量,使学生在容纳各种观点的同时善于分辨和选择,达到丰富文化底蕴、拓展思路、提高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目标;改进教学方法,精讲多练,增加研究型、讨论型和自主学习型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学习,自由思考。大家一致认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学校层面和各院系都要进一步改革教学管理模式,要积极推进讲授、研讨、作业、讲座、实践、教材、考核等课程教学要素的规范化建设,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于教师培养。与会者一致认同,对教师的要求和培养也应该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审视。一流的大学,应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这一流的教师群体,应各有千秋,各显神通。理想的情况是教学科研并重,但在基础课教学中总有一批优秀的教师,他们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他们的科研成果可能并不十分突出,我们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给予合理的评估,要用人所长,容人所短,切忌削峰填谷。我们要具有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要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建立科学的教师管理机制,营造宽松和谐的用人环境,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设好一支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勇于开拓、积极投身于教学和教学改革活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我们要重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后续培养,重视教师群体的师德建设,提升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确保师资队伍发展的可持续性,使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根本保障。

关于质量保障。十多年来,我校逐步确立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从学校、院系领导及督学定期或不定期的听课制,到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到各专业主干课程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到各专业所有课程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全面展开。在评估实施技术上从最初的“纸上评教”发展到2003 年以来的“网上教学评估”,充分利用和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时、方便、快捷优势。教务处给予任课教师个人评估统计结果的反馈意见,教师可以通过个人密码进行实时在线查询。与会者认为这有利于教师了解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诊断问题之所在。从2006年开始,对于课程类别、授课形式相距甚远的课程,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按“理论课”、“外语课”、“体育课”、“实验课”、“实习指导课”和“毕业论文指导”六大类课型,分别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改变了对不同课型采取同一套指标的简单做法,体现了分类指导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网上评教结果的有效性。与会者认为,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中,应当非常注意到评估结果的量化性、近似性、间接性和相对性,在努力追求评估结果与实际评估一致性的同时,对测量结果的解释上持比较谨慎的态度,避免以一个或几个不一定完全充分的测验结果,去对被评估者做某些绝对的、不适当的评估,避免把有特定涵义的测验当成是被评者整个素质的绝对代表。学校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机制,采用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客观有效地评估工作状况,肯定工作成绩,发现存在问题,为改进工作指明方向;要更加有效利用激励机制,通过客观公正的教学考核与评估结果,对优秀者加以奖励,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使教学过程的管理由外在的强制性控制转化为内在的自我控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推进我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关于手段改革。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改革教育的面貌,尤其网络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得到沟通,创造了一个充分开放的教育环境。因特网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已发生变化,教学的重心也将发生彻底变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2007年初,教育部先后颁布教高[2007]1、2号文件,特别强调要把信息化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与会者强调,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在教学资源提供、学习环境创设、教学内容表现、师生双向交互等方面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学校的日常教学过程全面整合,并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全面推进信息化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是学校和各教学单位都应该深入探索的问题。与会者认为,课程中心是一套专门基于网络技术进行课程建设、课程展示、教学分析和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的教学管理平台,围绕着课程这个核心,为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教与学互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将“课程中心”建成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库,为课程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提供灵活的、直观的、易用易建的、可缩放的、适合于多种层面、多种对象和多种网络环境的交互式教学支撑环境。与会者强烈希望学校采取得力措施,尽快实现松江校区的无线上网,将课程中心等方面的丰富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实践,从而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谭晶华副校长对与会同志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我校语言专业特色优势,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所作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对与会同志就进一步加强我校语言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他希望广大教职员工进一步深入学习并认真落实《教育部2009 年工作要点》和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转化为推进我校教育改革的坚强意志,转化为谋划我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措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大批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真正发挥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谭晶华副校长强调,科学发展观就是符合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发展观。无论是学校的目标定位、学科布局、专业设置,还是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建设及相应的管理制度,都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都应该符合中国国情、学校校情,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锐意改革,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实现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大学的目标。

由谭晶华副校长主持、教务处赵美娟副处长负责实施的这次专题调研活动,是上外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的关键环节之一。本调研活动除通过座谈讨论、听取汇报之外,还将通过实地察看、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在语言专业中听取200余名师生对如何继续保持我校语言专业发展强势、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在上述各个调研环节深入开展、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调研小组将在4月10日前向我校深入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正式调研报告。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