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学子谈教学六个环节(一):晨读篇

时间:2010-06-17浏览:3386设置

 

在我校全日制本科教学中强化晨读、课外阅读、备课、上课、作业和考试这六个基本环节的工作从推出到施行,已经过去两年时间了。其在各院系教学一线的落实情况和效果究竟如何,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们有着充分的发言权。我们认真聆听了他们的心声,并逐一呈现给大家,力求更深入、更有效、更扎实地推进这一工作。

晨 读 篇

每天清晨松江校园总以朗朗书声迎来一天时光的开始,同学们晨读的身影也早已成为校园的一道标志性风景。大家普遍认为,如果能够合理、高效把握这段黄金时间,对于语言习得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跟读录音、模仿语音语调,可以迅速纠正发音错误,培养听觉和语感,有利于短时记忆向长久记忆的转化;其次,长期反复大声诵读美文,可以扩大词汇,强化语法,提高阅读、写作等综合能力;另外,能够一年如一日地早起坚持晨读,还有助于培育同学们健康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寄寓了刻苦、钻研、坚韧、进取等深刻的精神内涵。

动力:自觉还是强制?

尽管大家都熟知晨读的种种益处,但能做到持之以恒自觉晨读的不占多数。很多同学承认,懒惰是自己最大的障碍,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难以坚持下去。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同学说:“学校对晨读做出规定是很有必要的。高中时每天都很困,但是因为有要求,我们还是能够很早起床到校。人是逼出来的,虽然很多时候都觉得应该改善自己的英语了,但是因为懒惰,因为缺乏毅力,我们总是找各种理由推掉本该去做的事情。”一名法学专业同学也有同感,认为学院应当倡导学生晨读,创建良好的晨读氛围,化强制为主动,逐步营造晨读的习惯。

那些将晨读制度化、计入考勤的日语、越南语等专业同学则表示晨读“让我欢喜让我忧”。一名日语专业的同学说:“不仅班上的干部要记考勤,辅导员也时常来个下马威突击检查,就连院长都是早早的来到教室‘微服私访’……早晨的时间的宝贵和晨读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日院的这一优良传统,是我们虽然连连叫苦却引以为豪的地方。

但也有学生希望以更人性化的措施来落实,认为强制执行反而造成逆反心理。比如,可以规定上午12节有课的同学必须在教室晨读,并安排相关老师检查,而没有课的同学可自由在生活区内读书;强制阶段只应限于大一第一学期,在第二学期可以给同学更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余地等。一名英语学院的同学还觉得晨读因人而异,班上同学就有习惯晚读的,每个月累计读书时间远多于15个小时,效果也很明显,如果硬改为晨读,恐怕会适得其反。

内容:指定还是自选?

同学们对于晨读的内容设置也表示了不同看法。一些同学希望老师能够指定朗读范围,特别是如果能够布置一些具体任务,他们就“更有方向感”,还能与所学课程结合起来,加深理解,不会觉得宽泛以致迷茫。然而也有同学认为学校的所谓“晨读”,只是按时间到校读书,多数选择的是英语综合教程或者是老师布置的课文,这不是真正意义上“晨读”的概念,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复习师已经教授的内容,但对于积累和扩大知识面帮助不大。因此,一名教育技术专业同学建议说,老师如果每周推荐简短的原文美文,如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然后抽出一天晨读的时间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或者让同学们在晨读时对文章进行简洁的评析,相较于只专注于课本而言,就更能有效发挥作用。

形式:集体还是个人?

同学们对于集中诵读还是自由安排也有不同选择。一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同学表示大家在一起大声朗读可以互相纠正语音,互相带动,“更有氛围”。以班级为单位的晨读,不仅能提高个体学习效果,还是缩小班内同学差距,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水平与质量的有利推手。同学们还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答疑解惑、巩固知识;同时也借此平台进行感情互通、意见交换和经验分享,强化班级凝聚力。但也有同学觉得这样相互间会形成干扰,影响效果;但如果自己自行朗读,校园又没有足够的抵挡风雨的配套设施。

 

晨读对于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同学们的共识。希望在互相交流与探讨中,能够积聚广大师生的集体智慧,摸索出更合理、合适的晨读方法,形成长效机制,以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本文由教务处根据各院系学生来稿整理而成)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