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全日制本科教学中强化晨读、课外阅读、备课、上课、作业和考试这六个基本环节的工作从推出到施行,已经过去两年时间了。其在各院系教学一线的落实情况和效果究竟如何,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们有着充分的发言权。我们认真聆听了他们的心声,并逐一呈现给大家,力求更深入、更有效、更扎实地推进这一工作。
备课、上课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就是在师生直接面对面的课堂上。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上课可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正如一位同学所言:“在这一环节中老师不仅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肩负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态度、方法上给予指导以及为学生答疑解惑的重任。老师的工作态度、情感、价值取向对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就是进行充足的准备,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表面看来,备课和上课似乎只和教师有关,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承受者,但同学们的反馈结果却表明,他们渴望和期待的是教师、学生双方齐上阵,摒弃“独角戏”,跳起“集体舞”,在小班集体规模中实行趣味、多元、丰富、互动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集体舞”而不是“独角戏”
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大学是独立思想与自由精神之所在,其与高中课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课堂上教学双方的地位与关系。单靠教师一人唱“独角戏”,一味照本宣科、满堂灌输的课堂模式早已不被认同,如今的大学课堂应是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双边活动同时发生,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互相激发。一名09级国际教育学院的同学认为:“理想状况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同学们的投入与参与,需要教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老师加入了课题研究并展示成果的环节,并以小组制作的幻灯片作为辅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充分调动了我们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团队合作与师生互动,同时也富于趣味性与挑战性。”一名法学专业的同学这样建议:“希望能以包括意见报告等形式的多样渠道与老师交流,通过老师与同学双方的努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和培养任务,也让同学们学习老师良好的工作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同学还希望让学生也参与备课,毕竟,课程是针对学生设置的,没有人会比学生自己更了解自己;学生参与或许能给备课老师另一种角度的意见。
小班教学模式获好评
与传统的大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小班讨论的互动教学模式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赞誉。据同学们反映,部分公共课采用传统的大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人数较多,座位相对分散,师生互动无法开展,学生容易产生心不在焉、分心聊天等现象。而有些课程引入助教机制,采取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强化师生互动,效果颇佳。同学们普遍认为,小班教学活动中,老师能够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分门别类地准备更适合的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进程。比如波斯语的三位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别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教授,课堂生动有趣,同学们学习热情高。印尼语、泰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专业课堂师生亲密接触,老师介绍绕口令、习语、诗歌、歌曲,将国外的工作学习经历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编故事等,创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大大调动了学生求知欲,也促动学生在课外自发汲取更多的知识。
多元模式受欢迎
相比而言,学生更喜欢能够激起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与热情、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授课方式。比如07级国际政治专业的一名同学说:“课堂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研究报告、有课堂辩论、还有模拟法庭。在准备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每个组员不仅通过查找资料,深刻认识其负责部分的理论知识,而且锻炼了相互合作的能力。课堂活动确保了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更易吸收。”俄语系的一名同学说,“同学们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改编对话、改写课文;用所学知识与老师进行俄语问答;与老师交流学习心得、提出自己的疑惑与建议。”即使是内容相对稳定和枯燥的公共课教学,同学们也很喜欢老师加入时代元素,联系实际。例如《中国近现代史》老师介绍的史学观点非常新颖,大大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拓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感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说到底,就是教师之“教”重在能够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如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养成创新性思维习惯和自主性学习习惯。
如何将备课、上课这两个环节做好,教师和学生双方都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作为教师,课前除了文本资料的准备外,应该认真思考教学对象是谁,如何开展教学等问题,做到有效备课;要提前使学生明了课程进度、教学目标、考试安排及形式,在课堂上因材施教,运用一定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学生,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课前准备,也随时参与课堂互动。只有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文由教务处根据各院系学生来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