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冯庆华副校长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2011年秋季上海高校教学工作会议

时间:2011-11-04浏览:1944设置

 

 

2011年秋季上海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于102728日召开。上海市各高校分管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的副校长及教务处和研究生部负责人等近120人出席会议,我校冯庆华副校长、教务处副处长赵美娟、研究生部主任汪小玲出席了会议。大会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田蔚风处长主持,市教委印杰副主任作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题报告,报告就十一五上海市高等教育的成绩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十二五上海市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进行了解读,并特别就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谈了新的思路;田蔚风处长通报了高教处2011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上海教科院谢仁业研究员作了全国与各省学位点授予审核政策研究调研报告;上海交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高捷常务副主任作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报告;上海电力学院校长李和兴作了深化产学研合作,精心打造电力工程师摇篮的报告。与会人员对上海市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关于《上海市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上海高等教育发展成绩斐然,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为61万人,研究生10.35万,本专科生52万,毛入学率超过60%;形态布局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基本形成了“222X”的高等学校形态布局,新增奉贤大学园区和临港新城科教创新园区;校区、园区和城区“三区联动”布局取得重大进展;以学科布局调整为核心的内涵建设机制初见端倪,基本形成了国家、上海、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三级体系,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30个,二级学科68个,重点(培育)学科27个;推进以高校发展规划定位和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布局结构调整为主要抓手的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确立了“扶需”、“扶特”、“扶强”的学科建设思路,探索并制定了“学校规划、校内竞争、政府立项、绩效评估”的项目管理办法;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行起步,率先提出“卓越工程教育”、“卓越科学教育”、“卓越医学教育”和“卓越文学艺术教育”计划;实施“上海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以联合培养为依托,搭建产学研合作大平台;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取得成效,科研和知识创新能力得到增强,科技成果占全国高校10-15%,上海的50%以上。但“十一五”期间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育人为本的理念尚未得到完全落实;师资队伍专业发展环境需进一步完善;服务经济社会的主动意识和能力尚待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有待增强。

“十二五”期间上海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求增强高等院校的服务意识与能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要求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高等教育改革带来广阔空间;日趋激烈的国际高等教育竞争要求加快上海国际教育化进程。“十二五”期间,上海高等教育总体发展目标确立为,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为突破点,以分类指导与分类管理改革为原则,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符合人的终身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功能明晰、特色分类、纵横衔接的多样开放的院校分类发展体系;形成对接产业、互动合作、知识共享的知识服务与文化引领体系;形成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德育为先、能力卓越、结构优化、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师资结构优化体系;形成符合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求、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的国际教育交流体系;形成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地方统筹为主的政府公共治理体系,建设成为亚太高等教育中心,五年间举办23所创新体制的中外合作高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

关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印杰副主任认为,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不尽合理,重复设置严重,新兴专业设置慢,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各校特色不鲜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欠缺,教师教学能力不足,薪酬及晋升制度不利于教学等问题。上海市教委将采取行政化手段结合市场化机制进行调整,对紧缺专业开设进行一定支持;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原则;创新实验项目,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加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高教师教学待遇,一方面向教育主管部门呼吁,一方面在校内要为提高教师教学待遇据理力争。上海085工程第一期主要面向上海市属高校,第二期将可能会有部分资金投入部属院校。上海市年底将出台一系列举措,实施上海本科教学工程,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高。

关于推动跨国合作办学。日趋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要求上海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目前,本地生源的国际流动加剧,上海已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少子化争夺国际生源的前沿阵地。专家表示,高等教育作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和份额正不断上升,已成为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一种趋势。不过,上海近年来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较为有限,国际排名前百位的知名高校所占比例不高。

为此,全市高教十二五规划提出一项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计划,积极鼓励高校创造条件、合作举办独立设置的高等教育机构,同时新增90个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中外合作非独立设置的机构和项目,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另一方面,上海也鼓励高校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服务,在海外建立学校或参与国外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满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上海高校类型和布局优化。据悉,上海将继续推动华东师大与纽约大学正在合办的上海纽约大学建设,还将筹建中日合作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将筹建上海市与中国科学院院市合作的高校,目前暂定名为上海科技大学。此外,还将推进以上海电视大学为依托的上海开放大学建设,并支持符合条件的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同样有利于上海改善在校大学生结构。未来五年,上海规划通过逐年提高市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数额等途径,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沪留学,并大力发展学历教育、长期教育。

关于新一轮的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政策。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量投入,有权对大学工作进行评估;对投入的审计关键是绩效审计;学校有义务向社会公布自身工作,特别是人才培养工作情况。在新的评估制度设计中,评估体系包括学校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评估(认证)、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控和国际评估等五项内容。

评估主体从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估逐步过度到学校自我评估。学校报送年度本科教学工作质量报告(985高校已开始,上海市希望所有本科院校2011年开始),常态化数据监测、质量报告报送与定期评估相结合。高校根据要求每年采集并向教育部报送反映教学状态的基本数据,教育部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经基本建立了高校本科教学状态基础数据库,这将成为教育部对各高校本科教学状况做出基本判断的基础依据。

合格评估与审核评估相结合,合格评估国家组织,审核评估省市组织。合格评估强调达到合格要求,审核评估强调学校自身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合格评估对象是2000年以来未参加院校评估的新建本科学校,审核评估对象是参加过院校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学校。评估结论不分等级,专家通过进校考察形成写实性的审核报告,重在分析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评估标准从从单一评价指标变为分类指导,多元评价指标。还将实施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就业跟踪制度结合,引入OECD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价,开展就业跟踪调查。院校评估与专业评估(认证)结合,上海将进行重点专业评估,作为085工程绩效评价的一部分,鼓励结合国际评估和专业认证。

关于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家经济社会所处发展阶段在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方面的集中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学科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变革以及教育对象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现行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管理办法是1998年制定实施的,距今已经有12年时间,明显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二是不能适应高校多类型、人才培养多规格的需要,三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设置困难,不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四是与研究生培养《学科目录》的专业划分衔接不够。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10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高等教育质量包括宏观结构性质量和个体质量。而专业设置既是高教宏观结构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涉及高校微观教学质量。专业设置是高校的立学之本、教学之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关系到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专业目录是专业设置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0109月,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以期形成一个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更加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有利于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指导性、开放性本科专业目录。教育部成立了由166名专家组成的13个学科专家组,具体承担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据悉,新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将于2011年底完成修订并向社会公布。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管理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将形成更加有利于专业动态调整的新的管理机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