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麦可思2017年高校管理论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京举行,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教授、麦可思创始人王伯庆分别作主题报告。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刘宏松、马克思主义学院丁冬汉、俄语系高少萍、教务处王凯参会学习。

会场合影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曾担任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院校审核评估专家,他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术和科研水平上与国际差距不断缩小,但人才培养质量差距呈现逐步扩大趋势。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几大困境,例如,基于高考成绩的生源差异,就业是否对口的不确定性,培养方案的刚性与弹性,大四教学的空心化。目前,国内高校质量保障更多停留在督导听课、检查试卷和毕业论文等常规方法,没有建立起从数据监测到质量改进的闭合系统。邬大光教授介绍了厦门大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经验,厦门大学从2006年起建立教学质量监测数据;在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时,参考多个国际和国内一流同行院校专业;在教育改革方面,厦大刚刚成立了新型教学组织——课程组,全校2500余名教师跨院系、跨学科组成500多个课程组,推动协同创新和教学质量改进。

与麦可思创始人王伯庆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教授基于对本科大学排行的分析,探究了大学排行中的相关质量数据标准。麦可思创始人王伯庆从生源与招生、教学质量与改进、师资发展与保障、毕业生跟踪等角度出发,分析了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标准和框架,他强调高校质量保障核心在于基于事实的决策(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和可测量的结果(Measurable Outcomes)。
通过参会学习,上外教师对高校质量保障建设有了更为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在构建院系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路和方法上也深受启发,有助于结合日常教学和管理实践,将质量保障理念和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推动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上外委托第三方麦可思数据(北京)公司进行本科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在校生成长评价,毕业生跟踪调查主要收集毕业生收入水平、晋升情况、求学深造、自主创业、用人单位满意度和学习经历反馈等信息,在校生成长评价主要收集学生能力素养、学习投入、专业认知和职业成熟度等方面信息,最终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对上外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等方面提供改进建议。上外现已完成2012、2013、2014届毕业生短期(毕业半年)和2012中期(毕业3-5年)跟踪调查报告。
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影响力,作为一名高校外语教师,我认为将工作重心放到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质量改进不能基于经验判断或者缺乏调研的研究,而要全面科学分析生源、社会需求、培养方案、课堂效率和教学手段等多重因素。
我认为,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每一位老师,应当关注到当前大一的学生“适应性”困难,大二专业学习的障碍,大三对未来选择焦虑和目标缺失导致的动力匮乏,大四教学“空心化”等问题。
因此,运用大数据手段,对生源与招生、学生成长、教学质量与改进、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面进行监测和分析是当务之急,人人有责,势在必行。
——高少萍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学院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构建教学保障体系过程中,应重点参考毕业生对本科学习期间所学课程的看法。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所做的教学评价更多地反映他们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主观感受。要准确、全面地评估课程教学对学生知识获得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帮助,对毕业生的跟踪访谈必不可少。
——刘宏松
高校精细化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是大势所趋。过去在高等教育供应不足的形势下,以粗放型的资源投入为主,今后高校的竞争将是质量的竞争。精细化管理基于严格的数据指标体系,而不是基于经验判断。
——丁冬汉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