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学院对接完全学分制改革,试行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顺应新时代发展,创新大类人才培养
在传媒行业急速变革的大环境下,新闻传播学院针对性开展大类人才培养。当前的专业划分与过于专门化的培养方式(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是按照旧的社会分工开展,已经不能适应媒体融合时代新媒体向全社会全方位渗透的人才需求。在大传播、融媒体时代,社会急需一专多能、视野开阔的新闻传播人才,学院的改革正是指向创新融合人才的培养。
二、依托人事管理改革,确立制度基础
作为学校综合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新闻传播学院经过两年的探索,已从以上课计件为分配制度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转为以学科贡献度为核心,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发挥各自所长的绩效考核体系。符合学科发展需求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创新是鼓励的方向,绩效考核更重视服务的“质”而不仅在于“量”,这些都为大类招生和培养改革奠定了人事管理制度基础,有利于激发教师在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三、创新大类人才培养主要举措
1.强调个性化学习。通过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削减必修课,大量增加选修内容,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根据新的培养方案,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只有20学分左右,从而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2.课程模块化。在明确各专业特色基础上,根据学科和行业发展需求设计能力模块,进一步形成课程模块,使课程安排更加合理。学生在课程选择上具有更为明确的方向,同时课程设置也进一步与行业发展接轨。
3.体现能力分级。在“学科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模块的架构中,着重体现课程能力分级,帮助学生在了解学科和专业知识能力体系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
4.增加实践性课程比例,降低理论课比例。为突出学院“国际化”和“实践性”人才培养特色,根据新闻传播行业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夯实学生新闻传播实践能力。目前专业实践已达24学分,具有实践环节的专业课在各专业占比50%-70%。
5.专业实践的融合。通过建立融媒体实践平台,打通各专业和年级实践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个性化多元实践项目,全方位锻炼新闻传播实践能力。2017级学生已有8个项目供选择,项目覆盖从纸媒到大数据的不同专业能力,集合多种媒介形式,线上线下互动。实践平台还延伸融入业界合作,如中国日报、喜马拉雅网络电台、梨视频、校园司令、BBDO广告公司等,既包括对学生工作坊式的培训,也有学生成果的发布。
6.深化英语教学分级改革。在2014年启动的英语分级教学探索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分级改革和英语教学内涵改革,提升学生个性化学习程度,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力度,课内学习与课外积累相辅相成,输入输出环节相连,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7.计算机教学突出专业特色,探索翻转课堂。在原来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课程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新闻传播学科为试点,针对学科需求设计教学模块,强化一年级计算机能力培养,为之后的专业学习奠定技术基础。同时,计算机教学还探索了结合在线教学的翻转课堂。
8.向完全学分制迈进。加大选修力度、实现课程模块化以及能力分级化有助于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人才培养落地,也有助于与国际知名高校的教学体系接轨。
四、创新大类培养结构
1.第一学年:不分专业,开展学科通识教育
新生第一年的学习不分专业,也不开设专业课程,而是通过学科通识教育在底层打好学科基础,包括知识框架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1)大类通识课程
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基本认识,建立起基本认知框架;适应媒介发展趋势,打造媒介技术基础能力,为专业实践能力建设做好铺垫;初步开展英语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学习,包括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其中包括必修4学分,选修6学分。
(2)专业导入课程
各专业在第一学年分别开设一门引导学生认识专业的课程,为学生的专业选择和分流进行认知铺垫,每个学生可以选修两门该课程。
2.第二至第四学年:进入专业学习
经过专业选择和分流,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各专业学习专业课程,课程结构如下:
(1) 突出专业特色与核心能力。
每个专业精选3门核心课程,使各专业特色更加凸显,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保证大类培养不淹没专业区分度。
(2) 设置专业能力模块,引导专业选修
在专业必修减少,选修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对学生选修的引导非常重要。因此,新的培养方案为专业选修课设置了能力模块和相应学分。例如,新闻学专业分“国际新闻基础”和“国际新闻报道”两大选课模块,广告学专业分“广告经营与管理”、“市场洞察与传播策略”、“广告创意与制作”三大选课模块,学生选课能够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避免了盲目性。
(3) 打通专业壁垒,设置跨专业选修板块。
各专业课程相互开放,进入跨专业选修板块,学生可结合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相关课程,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范畴。课程相互开放有效实现学院课程资源共享,使教学效率最大化。同时,学生在跨专业选修板块有一个可供选择的庞大的“菜单”,课程选择更加多元化。
3.专业实践实施项目制
实践项目贯穿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跨专业跨年级开展,学生自主选择进入项目。一年级为基础实践,主要引导专业兴趣,二年级为专业实践,为专业分流后的专业学习夯实实践能力,三年级为高级实践,强调融合实践能力。实践项目的自主选择增强了学生对实践的兴趣,同时跨专业跨年级的设置使项目团队成员更加多元化,同时也形成了梯队。
目前2017级学生可供选择的实践项目有八个,具体如下:
序号 | 项目名称 | 内容 |
1 | 新传快递 | 校园社区媒体 |
2 | 语料库建设 | 国际舆情大数据语料库 |
3 | 网络国际新闻编译 | 新媒体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新闻生产 |
4 | 影音上外 | 上外音视频新闻 |
5 | 公益广告创意 | 公益广告调研、设计制作与推广 |
6 | 出版公众号运营 | 出版社公众号内容制作与运营 |
7 | I视频工作坊 | 创意视频软件应用 |
8 | 校友平台 |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友互动平台 |
五、循序渐进,分步走、全方位保障改革落地
对新闻传播学院而言,大类培养不仅仅是大类招生和专业分流流程的变化,最主要是借机进行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改革,以顺应学科及行业发展趋势。由于是对培养方案的结构性甚至颠覆式改革,落地保障尤为重要。
为保障改革的稳步推进,学院采取大类培养改革分步走、循序渐进的推进方式。先在2017级试行大类培养改革,经过一年的培养试运行,再在2018级全面推开“大类招生+大类培养”。这样通过一年的运作、总结、完善,夯实最核心的培养环节,保障大类招生的顺利实施。大类培养牵涉方方面面的工作,全院党政班子、各教学口、学生工作组以及实验室一齐投入,保障培养方案改革的平稳落地。从方案设计开始,全院就分块面进行了多轮讨论,此外,学院还召开全体教学大会进行专题研讨。方案实施后,学院全面加强对学生选课、学习辅导和咨询工作,教学口和学生口密切关注学生,及时了解问题并予以解决。各教研室也针对大类培养方案的实施开展深入研讨,继续探讨如何保障教学平稳运行,取得真正培养效果。
新闻传播学院将以创新大类人才培养为契机,积极对接完全学分制改革,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方面探索和积累经验,为学校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添砖加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