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于2014年6月建立,是一个年轻的学院。新学院成立伊始就确立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三大总体思路:一是打通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培养层次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的层层递进;二是进一步强化国际政治、国际公务员人才实验班和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教学的“多语种+”和国际化特色,努力培养区域国别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和外事外交人才;三是大力推动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将前沿研究成果引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寓教于研。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学院在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改革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打通本硕博三个培养层次课程体系
学院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计划进行了调整,初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区域国别本硕博教学体系。根据学校的要求,学院积极探索区域国别课程体系建设,于2015年在上海市最早开设区域国别研究导论课程,并将其在国际政治专业培养方案中确定为专业核心课。该课程由院内外6名中青年老师组成教学团队,经过近两年努力,已培育成为校级精品课程。除此之外,学院还开设了美国政治与外交、欧盟政治、东亚政治经济、中东政治经济、东南亚政治经济、非洲概论、拉美概论、俄罗斯政府与政治、英国政府与政治、法国政府与政治、德国政府与政治、日本政府与政治、印度政府与政治等选修课程,满足了本科专业的区域国别知识需求。
学院在硕博研究生层面也开设了与本科生课程相衔接的延伸课程。硕士生相关课程主要有区域国别比较研究、国际区域比较研究、美国政治与外交、中东国家政治与外交、美国外交政策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学等。博士生相关课程主要有区域国别前沿专题研究、区域治理与国别研究、北美区域研究、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大国关系与亚洲整合、中东政治与社会思潮、美国政治文化与美国外交政策等。
上述三个层次的课程具有明显的递进性,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本硕博课程贯通。此外,正高级教学和科研人员还给本科生合作开设了国际政治研究基础课程,该课程由15次专题讲座组成,融入了授课教授在国际政治社会学、国际组织、全球治理、美国研究、欧盟研究、俄罗斯研究、日本研究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深受学生好评。
二、强化本科专业教学的“多语种+”和国际化特色
学院鼓励专业教师开展全英文教学,给全英文教学课程更高的工作量系数。为提高专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学院大力推进全英文专业课程建设,实现了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安全、西方政治思想史等8门课程的全英语授课。2015年,刘宏松教授和晋继勇副教授申报的中国外交政策与国际战略和国际安全研究课程获得上海市高校留学生全英文示范性课程建设项目立项。2017年,中国外交政策与国际战略和国际安全研究课程被评为上海市高校留学生全英文示范性课程。
作为国际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院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化交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到海外一流大学学习的机会。学院每年选派10-15名学生赴美国巴纳德女子学院、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匈牙利赛格德大学、匈牙利考文纽斯大学、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文化大学、印度理工学院等国外大学进行1-2学期的交流学习。不久前,学院又与就美国南加州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交流项目的商谈工作也进展顺利。未来,将有更多学生获得国际交流学习机会。
三、大力推动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
学院制定了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逐步转为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的人事改革方案,并在方案中对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计算方法和最低本科教学工作量要求作出了规定,鼓励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担任本科生班导师和毕业论文及学年论文指导教师。
为加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学院采取了双向选择方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填报三位指导教师志愿,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选题和自身研究领域选择学生。这一双向选择方案将学生兴趣和教师研究专长紧密结合,保证了学位论文撰写工作的顺利进行。整个论文撰写阶段,学院要求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经常督促检查,及时了解学生论文撰写的进展情况,确保学生如期按要求高质量地完成论文撰写。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学院在学校规定开题和论文答辩为必需环节之前,实现了本科毕业论文100%开题答辩和论文答辩,并建立了学年论文制度。高年级本科生在学年论文导师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开展初步的科学研究,为后续的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上述工作使得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大幅提升。2017年,解单同学和沈涵文同学撰写的本科毕业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为加强国际公务员人才实验班建设,学院推出了“一对一”导师制这一创新举措。“一对一”导师制充分考虑到国公班学生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强调导师对学生在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专业领域的指导作用。国公班导师按照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指导学生制订本科阶段的修读计划,就具体学习问题向学生提供咨询,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此外,导师还向学生介绍关于国际关系、国际组织和国际公共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学术前沿,在专业学习和通识性阅读方面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经过精心培育和重点打造,郭树勇教授主讲的区域国别研究导论和刘宏松教授主讲的国际组织课程先后获得2016年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和2017年上海市本科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立项。郭树勇教授申报的“多语种+”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改项目获2017年上海市教学改革项目立项。
学院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要求学生参加支教、调研等社会实践项目,并给予相应的学分支持,参与率为100%。学院与中国联合国协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UNDP、上海市人大外事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上海市浦东新区国际交往中心、上海投资咨询公司、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上海市自贸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秘书处、新东方教育集团等签署了共建实习基地协议,每年选派10-15名本科生到基地实习。
借助这些实践项目,学生参与了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的“走进拉美”,上海市外办组织的“走进非洲”等系列活动。学生在人大外事委员会实习,可以接触和了解全国人大常委会交付的议案,学习与涉外法律相关的议案处理、外事活动准备方面的工作,因而可以很好地锻炼行政能力。上海新闻中心品牌栏目《环球交叉点》为国关学子深入了解新闻媒体的运作方式、培养灵敏的国际政治嗅觉、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提供了绝佳的实践平台。自2015年12月起,国关学院已有15名本硕学子全程参与了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在现场零距离感受“上海两会”。这是上海市人大第一次组织高校实习生走进“两会”从事会务工作。此外,学院还大力开拓海外实习渠道。2014-2017年,有12位学生参与了海外实习,实习内容包括参观国外企业、到国外参加支教项目、到联合国短期实训等。
学院积极开展学术论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配音大赛、模拟两会、上海模拟联合国大会、时事评论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与专业知识关联性强,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在模拟联合国活动中,学生需要阅读大量的背景资料、在会场上用英文书写文件、阐述观点。参与这项活动的学生在英语能力、专业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方面均有极大提升。迄今,上海模拟联合国大会(SIMUN)已成功举办8届,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品牌活动。学院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校内外学科竞赛,如校长读书奖学术论文比赛、模拟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大赛,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CCTV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项目评选、Model APEC大赛等。在各类校内外学科竞赛中,国关学院学生屡获殊荣。
2014-2017年期间,国关学院学生在各类文体、学科竞赛中总共荣获各类奖项79个,其中学科竞赛类32个、文体竞赛类33个、技能竞赛类3个。在2015年校内最重要的本科生学术大赛——校长读书奖中,国关学院学生包揽金、银、铜奖。在2015年上外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中,国关学院学生获最佳新闻评论奖,在2015年北京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国关学院代表队获杰出代表奖。在2016年CCTV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陈丝雨同学荣获一等奖。在2017年China Speaks国际英语大赛中,国关学院罗梦瑀同学荣获中国区冠军;在2017年Model APEC大赛中,孙一尘同学荣获全国亚军。
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年”过程中,国关学院积极推进本科专业教学改革,以打通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培养层次课程体系,强化本科专业教学“多语种+”和国际化特色,大力推动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为基本思路,在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改革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创新,努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