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的主要载体,也是学校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要素。近年来,学校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建设了一批有特色的、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在全国外语院校中居一流水平的优质课程。
明规划 突重点 多层次构建优质教学资源
我校牢固确立课程建设在专业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在国家级、上海市级和校级三级课程体系内,根据学校学科布局、发展规划及专业定位与特色研究确定校级课程建设的三个级别:精品课程、主干课程和一般课程, 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确定课程建设项目的建设重点,力图分级别、多层次构建优质教学资源。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制度建设,学校成立课程建设委员会,统筹全校课程建设工作,修订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课程建设管理条例》,制定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精品课程建设标准》,颁布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课程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等规章制度,提出“建设一批有特色的、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在全国外语院校中居一流水平的课程”,并建立激励机制和配套措施。
为保障英语双专业/学位制度的实施效果,学校在2010、2011年分两批资助了6个专项课程建设项目;为了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自2012年起重点培育一批优质在线课程,2013年设立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专项,2015年启动9门“微课程”建设项目;为保障完全学分制下自由选课的顺利实施,2015-2016年重点资助了13门精品课程(含大类平台课程)。
近五年来,学校共资助校级课程建设项目97个。有百余门次课程获评国家级、上海市级优质课程称号。国家精品开放课程3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24门,上海市级重点课程47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17门,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15门,上海高校优质在线课程建设项目9门。

增数量 调结构 全面优化课程体系
目前,学校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环节三大类。学校于2006年启动实施通识教育教学改革。2011年以来,学校对原有课程模块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包括多元文明&国际视野、中华文明&文化传承等十大模块领域的课程体系。2015-2016学年,共开设168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2015年,学校引进《中华诗词之美》《中国文化概论》《美学原理》《魅力科学》《化学与人类》5门尔雅视频课程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进一步丰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类型和学习方式,推动信息技术手段和课堂教学相融合,营造在线自主学习氛围。
在专业课程上,学校专业课教学小班化特色明显,平均班级规模30.94人。随着人文化教学改革的推行,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人文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
如英语学院人文化改革重点在于课程体系革新,在教育部规定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完善英语专业与翻译专业的人文通识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60余门选修课程,对原有欧美文化、文学、语言学、翻译四大板块的选修课程进行扩充,施行以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国别区域研究、跨文化为核心的人文通识教育,部分课程内容从原来的综述概况向深入的思想内涵转变。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中,实行技能课程人文化教学、人文课程技能深化,进行“混班型”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力求让学生从文化视角来理解英语语言。
重语言 塑品牌 彰显外语院校课程特色
学校课程资源外语化特色鲜明,在专业教学中强化语言特色,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专业教学。2015-2016学年,全校开设全外语课程(不包括外语课)达到219门次。
学校注重全英语课程建设,专业课程教学选用优秀英文原版教材,以全英语授课,突出英语特色;另一方面积极推进英语双专业、双学位制度建设,增加专业英语课程,将英语课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学校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上外特色的全英语课程群,已获评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17门、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15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