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教学评估 | 上海外国语大学聚焦“多语种+”,开创“互联网+”教育新模式

时间:2016-12-17浏览:1075设置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教育面临巨大变革,为了适应发展需要,高校更要以灵活的、激发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方式进行结构调整,对新技术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形态做出迅速应对。

上海外国语大学秉承国际化办学理念和“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肩负着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使命。近年来,学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打造服务于多层次多维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同时,在“互联网+”理念指导下,积极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以信息化助力国际化,开创教育新模式。 

依托前沿教育技术 建设优质在线课程

从2008年开始,学校搭建“课程中心”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并积极利用“课程中心”平台,集成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推广优质课程的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截至2016年11月底,该平台运行课程1410门次,访问量近700万人次。学校于2015年组织专业人员成立在线课程中心,总体规划全校在线课程建设。通过上海市共享中心平台及教育部“爱课程”课程平台等形式拓展课程资源平台,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2012-2016年学校共资助了14个校级在线课程建设项目。通过与上海市共享中心网站、教育部“爱课程”网站以及与英国慕课平台FutureLearn等平台合作,拓宽课程资源建设平台,促进在线课程建设。《日本文学导读》《中阿文明交往史》2门课程荣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高级英语》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跨文化交际》在FutureLearn平台上面向全球开放;《翻译有道》课程作为上海高校共享课程在上海高校共享中心网站面向其他高校学生开设;《德语文学史》等9门课程获上海高校优质在线课程建设项目立项。

推动首门慕课上线  积极构建国际课程

开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在线课程是高校应对互联网教育形态的重要举措。2014年11月,上海外国语大学与国际在线课程平台FutureLearn签署协议,建立合作关系,并确定我校的品牌课程“跨文化交际”作为双方合作的第一门课程。该课程是以中外文化交流作为研究对象,帮助学习者了解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原则、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内容本身也是践行学校理念的最好范本。

2015年11月9日,经过我校教师团队、课程制作团队一年的攻坚克难及FutureLearn 方面的大力支持,上海外国语大学首门国际慕课——“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平台上正式上线,成为该平台大中华区首门课程。

“跨文化交际”第一轮课程历时4个月,学员来自175个国家,累计达到15325人;共得到来自1993名用户的21276条评论,平均每条评论有69.4个单词,体现了极高的国际化参与度。2016年,“跨文化交际”已第三次开放选课。

首门国际慕课的建设完成,对我校在教育信息化时代进行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互联网+”和教育结合,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确立了我校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存在价值,是真正意义上让教育走出校园、走向世界的体现。学校慕课的上线,打开了向世界传播上外精神和全球化理念的新篇章。

借力多语种外文网 创新优质教学载体

2014年建立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外文门户网站群,发挥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整合语言教学、专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等课内外、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近年来已成为成为学生语言学习与专业实践、提升语言能力实效的基地,以及教师课程教学与课外拓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抓手。

早在2014年12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打造出了涵盖21种语言版本的外文门户网站群。网站运行至今,共发布更新各类文章3500余篇,多次被德国、乌兹别克斯坦、瑞典、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日本、希腊等国家的外交部门、主流媒体、文化教育机构等转载、报道或引用,在海外传播和国际影响等方面初见成效。

学校将多语种外文门户网站群作为校内教学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将阅读课、写作课等外语专业课程、形式与政策等思政教育课程,与学校外文网站内容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实践外语能力,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唱响网络主旋律,传递网上正能量,用互联网讲述中国故事,用多语种传播中国声音。学校计划将外文网站教学实践纳入创新创业相关学分认定,进一步完善多语种外文网站教师指导课时认定和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转换制度。真正以行促学,知行合一,提升实践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在线课程平台、国际慕课课程以及多语种外文网站群的建设,均以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为目标,助力我校教学资源开拓,为我校教学国际化建设、多语种复合型人才塑造提供基础。在“互联网+”时代,上外将继往开来,积极抓住机遇,勇敢应对挑战,在开创教育新模式下不断寻求新方向和新高度。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