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上外自2020年起推出“SISU学术文化带”系列活动,旨在提升本科生的思辨能力、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人才。
学术角作为“SISU学术文化带”系列活动之一,集专业性、前沿性、创新性于一体,致力于培养本科生学术旨趣、拓展学术视野、打造交流平台、营造互动氛围、提升人才质量。

在本学期,学术角活动将久违地与同学们在线下相见,不过同时也保留了线上观看的途径。首期由教务处和卓越学院共同举办,活动主题是《外交外事研究专题分享》,将围绕该议题点评、研讨、交流本科生的三篇论文。
2
活动主题:外交外事研究专题分享
时间:3月3日(周五)13:00
地点:行政楼133教室
活动流程
报告一:孙嘉腾《朝核六方会谈》
报告二:吴企斐《2015年德国难民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报告三:刘警予《气候外交:京都协定书背后的集体合作问题》
提问环节
指导老师点评
3
主讲人及其论文简介
论文一简介
论文标题:《朝核六方会谈》
摘要:第一次朝核危机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通过和平的多边谈判成功化解,但随着第二次朝核危机的升级,朝鲜半岛的和平再次朝不保夕。中、韩、日、俄各国通过中国发起建立的六方会谈参与到朝核事务处理中,力图化解危机。从2003年8月至2008年12月,六方会谈已召开六轮,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六方会谈进行过程中,多次有关朝鲜核试验的猜测使朝核六方会谈陷入搁浅状态。为了探究困境产生的原因,本文分析了关键当事国的利益与动机,即朝鲜发展核武器的动机以及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诉求;随后,对六方会谈的前景阐发了看法,即六方会谈一定是缓解危机的最佳途径。为实现六方会谈重启的目标,最直接的当事双方朝美两国需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斡旋之下真正地缓解危机。

孙嘉腾
论文二简介
论文标题:《2015年德国难民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摘要:一波一波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写就了欧洲的历史。21世纪以来,由于西亚北非的动荡局势,越来越多的西亚非洲难民通过地中海和东南欧陆路大举进入欧洲,形成了欧洲难民问题的新态势,作为难民首选目的国的德国,受到的挑战最为严峻。本文将在简述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的基础上,对德国的难民危机管理过程进行梳理,具体考察德国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其具体的考量因素以及实施手段,最后在归纳德国本次危机管理结果的基础上做出个人的评价。
吴企斐
论文三简介
论文标题:《气候外交:京都协定书背后的集体合作问题》
摘要:面对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潜在影响,国际社会已经把应对气候危机提升到了外交政策议程的高度。其中,《京都议定书》作为气候外交中的成功案例,在其签署过程中所遇到的“集体行动的困境”也正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以“小组作业”这一学业考核方式作为切入点,结合日常经验,反思如何突破集体合作困境,开辟共赢之路。
刘警予
特邀点评教师
特邀点评教师 袁勋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政治学系。主要研究方向是俄罗斯东欧中亚问题,地缘政治问题,并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目前负责俄罗斯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中国形象研究、莫斯科城市文化数字化的特征、趋势及应用等研究课题。开设了《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外交外事案例分析》、《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经济学》等多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