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督导之声|新时代本科教育面面观之吴其尧:本科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时间:2018-10-22浏览:552设置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文件精神,广泛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建言献策,督导之声特别推出“新时代本科教育面面观”专题栏目,与广大师生共同学习和分享。


最近教育部发布的文件中提到“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什么是“水课”?什么是“金课”呢?“水课”应该是指那些照本宣科、没有知识含量和思想内容、学生容易蒙混过关、不费力就能得到高分的课程。“金课”则是指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和知识含量、具有较高思考难度和思维挑战性的课程。我认为,要打造具有思考难度和思维挑战的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不久前颁布的《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中明确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指标,特别是人文素养、学科知识、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里边提到了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什么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品格。其中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品格尤为重要,即如何使学生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个方面得到提升。同时,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哈佛大学以培养学生“乐于发现和思辨”(rejoice in discovery and in critical thought);剑桥大学也把“鼓励怀疑精神”(the encouragement of a questioning spirit)作为大学使命之一。一个具有思辨能力的人通常是具有想象力和尊重不同观点的人,通过吸取他人的观点来强化、完善、拓展、乃至重塑自己的观点。一个具有思辨能力的人通常具有开放的胸怀和怀疑精神,敢于接受新思想,同时善于运用以往的经验和知识来仔细验证这些新思想。总之,具有思辨能力的人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不但具有吸收知识的能力,而且具有创造知识的能力。

美国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其名文“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价值”(The Social Value of the College-bred)中指出,大学教育之所以被称之为“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是因为它是通识教育(general)和非功利性的教育(disinterested)。大学教育和其他的职业教育不同,它给人较为开明的文化素养,较为开阔的视野、历史眼光和哲学氛围。詹姆斯的观点为我们本科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支持。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