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上海外国语大学自2020年起推出“SISU学术文化带”系列活动,旨在提升本科生的思辨能力、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人才。
学术角作为“SISU学术文化带”系列活动之一,集专业性、前沿性、创新性于一体,致力于培养本科生学术旨趣、拓展学术视野、打造交流平台、营造互动氛围、提升人才质量。

SISU学术角第六十九期由教务处主办,语言研究院承办,将于5月11日(周六)13:30正式开启,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共同交流!
1.
活动安排
时间:5月11日(本周六)下午13:30-14:30
地点:五教楼5119会议室
活动流程:
活动简介 主持人赵艺林
报告一:基于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多模态话轮信息特征的神经语言学评估
点评、提问与互动
报告二:玉溪聂苏话的优比句
点评、提问与互动
报告三:‘Good’ Is ‘Possible’: A Case Study of the Modal Uses of ‘Good’ in Shaoxing
点评、提问与互动
点评人评阅与总结
2.
主讲人及论文介绍
报告一:基于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多模态话轮信息特征的神经语言学评估
简介: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许多地区加大自闭症筛查和健康服务。话轮转换是体现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的重要观察视角。过去研究中,自闭症群体普遍在社交上表现出能力缺陷。本研究基于此背景,欲将通过多模态话轮信息分析,探究神经语言学视角下自闭症谱系的生物标志,探讨神经语言学与临床诊断、干预与治疗结合的可能性。目前已经收集一定数据并获得一定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话论转换时长显著高于正常儿童。
主讲人:李远慧 语言研究院语言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

报告二:玉溪聂苏话的优比句
简介:本研究是一项对于玉溪聂苏话进行的长期语言调查,其是一种分布于云南省玉溪市的南部彝语方言。本调查的目的是对该语言的音系句法情况进行较详尽的调查,以期能够对其进行较细致的描写和更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同时,为其建立起一个较全面的有声语料库,包括单词、短语及长篇语料等,为其建立标注文档,并兼顾使用该种语言的书面文献材料。该研究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峰学科语言学方向子项目“蔡家话语法化问题研究”与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中国境内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媒体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子项目。
主讲人:曲芳菲 语言研究院语言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

报告三:‘Good’ Is ‘Possible’: A Case Study of the Modal Uses of ‘Good’ in Shaoxing
简介:本研究从调查吴语绍兴话中词素“好”hɔ³的情态功能,构拟它从“好”的本义发生语法化的路径。共时来说,绍兴话的“好”表示有条件的可能性、道义可能性和必要性;本研究认为,形容词“好”首先发展出条件可能性,继而功能扩张至道义情态和参与者间可能性。认识情态的用法将成为“好”语法化过程中在情态功能上的最后一个阶段。本研究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类型学视域下蔡家话语法化现象研究”的成果之一,已于2023年夏季结束。
主讲人:黄骁 语言研究院语言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

3.
点评人简介
点评人
吴成刚,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语言研究院双聘老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语言心理学、技术赋能的语言学习等。目前主持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项目、上海市晨光计划等项目,于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Language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 Language and Spee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等SSCI、SCI收录的期刊发表论文35篇,h-index为15。

点评人
李珣,指导老师周晓林,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心理/神经语言学方向学术学位博士,于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neuropsychology,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Brain Sciences等境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

4.
主持人简介
主持人:赵艺林 语言研究院语言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