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17点,上海外国语大学“经典咏流传”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初赛于1105会议室拉开序幕。校艺术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然老师、国际教育学院金朝炜老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杨彬老师担任评委老师,共有21个来自全校各院系的小组参加初赛;他们朗诵的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从汉唐名篇到现代诗歌、从精心安排的音乐图片到现场器乐伴奏,他们用自己的嗓音诵出经典的声音。
第一组的侯津楠用浑厚的声音带来《纪念碑》,那些值得纪念却也只是被纪念的往事好像通过吟诵再次浮现;它们不再仅仅是“纪念碑”,而是悲愤的泪水、无声的呐喊和激荡的情感。李昕阳创新地用粤语为大家带来别样的《满江红》,纯正的广东话将岳飞的满腔热血别具一格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杨思哲的《回答》用学生的口吻诠释着那些仍未得到回答的问题——因为回答本身也是这疑问的一部分。董航汛用她激昂的语调,嘹亮的声音,呐喊出“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抒发了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充满雄浑豪迈之美。“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王典玺同学一篇《出师表》,诠释的是诸葛先生“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的拳拳之心,也是他“今当远离,临表涕零”的耿耿忠心。
第二组由师雨菲朗诵、崔雪涵小提琴伴奏。师雨菲在乐音的陪伴下轻柔地朗诵了名篇《再别康桥》,离别的愁绪在人声和乐声的缠绵中不断叠加变厚。赵寒旭小组层层递进的细腻声音,将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命运的忧虑和恐慌浓缩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中。曹书宁小组的三人朗诵的诗词在和声的《致橡树》中收尾,努力向上的精气神透过层次丰富的合音中激荡升华。《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面临各种濒死困境的绝望和无奈,生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在冯源的朗读中娓娓道来,颤抖的声音令人痛心。
随着音乐的缓缓响起,叶颖小组低吟浅颂:“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两位选手分工朗读,随着音乐的激昂,随着诗情的澎湃,他们渐渐铿锵:“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整首诗流畅自然,情感由沉积至薄发。虽是温柔悦耳的女子之声却也充满了希望与力量。”
在第三组中,还有黄馨忆,颜欣娅深情朗诵的《寻李白》,那个“谪仙人”恍惚间又再现;此外,“顾城最美的诗”《门前》由汪思萍演绎,朦胧而温暖。
第四组中,有孔雨同同学深情朗诵的《滕王阁序》,嗓音醇厚如美酒入人心;有来自江雨墨同学别出心裁选段——《射雕英雄传》中成吉思汗与郭靖的对话,别样的人物扮演让人眼前一亮;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历史名臣诸葛孔明的《出师表》,林依诺与黄淇华同学分工诵读,声音磁性沉稳,融入历史的厚重与卧龙的忠心。可谓精彩纷呈,花样迭出。
最后一组更是不甘示弱,让评委老师们赞叹连连,惊喜于同学们的创新与真情。采用小话剧的形式,尹佳慧组的三人依次上场诠释《巾帼气概》,旁白的加入、人物的切换与配乐的变化使朗诵更加灵动;而张璐瑶与箫逸文一组更是创新地将三首小诗穿插朗诵,断片式的场景,不断切换的人物与地点让情绪层层高昂,最终爆发汇聚成一条乡愁的河,流进每一个人的心里;陈婷和胡雨函则带来了《再别康桥》全新的诠释方式,高潮部分被唱成了曲子,合着歌声,她们道出了那些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感;最后一位出场的王怿蕾同学用清脆的嗓音,以《相信未来》为我们的初赛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赛后,三位评委老师都表达了对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大家对诗歌的理解与热情的惊喜。期待在决赛中,选手们能有更好地发挥!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