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圆满落幕

时间:2019-03-30浏览:837设置

  328日晚六点,上海外国语大学“经典咏流传”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决赛于图文西厅顺利进行,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金慧老师、教务处副处长王会花老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语委办公室主任,播音主持专业系主任田奇蕊老师、校艺术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然老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系主任郑瑜老师共同担任本场比赛的评委。来自各个学院的一共16组选手们都精心准备,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一字一句,尽是情怀;一颦一蹙,满是深情。无论是唯美清新的深情诉说,还是慷概激昂的壮烈陈词,诗词之美与内心情感的完美融合都在选手们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此次决赛的精彩瞬间吧!

比赛正式开始之前,灯光暗下,屏幕播放着初赛时每一位选手表演的片段,回顾初赛时选手们的风采。

第一组的曹书宁及其同伴两人将经典的舒婷爱情诗《致橡树》重新演绎,委婉深情与高亢激情相辅相成。第二组的林依诺、黄淇华和沈于蓝将《前赤壁赋》演绎得生动而又真实,古装扮相和苏子与客的飘逸洒脱完美结合,仿佛眼前古人古景真切浮现。第三组张璐瑶与其同伴带来《乡愁》,清丽委婉的音色使触人心弦的乡愁之情更加动人。第四组叶颖和王子祎同学带来的《相信未来》,两种音色配合起来舒服自然,引起观众共鸣。

第五组的孔雨同将千古名赋《滕王阁序》抑扬顿挫地重现在台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景似乎再现于眼前。

第六组的赵寒旭同学和她的同伴以一首感人至深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深深地打动了在场评委和观众。两位朗诵者的认真和饱含深情的朗诵,将诗人的离乡愁绪与对命运的忧虑展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在两位伴舞的共同演绎下,第七组的彭斯语为大家朗诵了一首《再别康桥》,她优美的嗓音让整首诗充满了梦幻色彩。

第八组王怿蕾选手用她那质朴无华而又纯净的声音将《相信未来》又一次展现在大家眼前。

上半场8组选手朗诵结束后,李然老师对每一位选手进行了精妙而深刻的评析,指出作品优点的同时也细心地给予了选手们改进的建议。

工作人员核算评分的同时,来自国际教育学院的王紫怡和林君逸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曲风优美、意境深远的《往日时光》。

下半场的八组选手更是不甘示弱,拿出了更好的朗诵表演,竞争愈发激烈。

第九组王典玺同学重现诸葛先生经典名篇《出师表》,字字泣血,为臣之忧心国家的真挚情感可谓感人至深。第十组侯津楠同学沉稳从容地朗诵了一首《纪念碑》,声音特别,表演层层递进,极富渲染力。“我把我的诗和生命,献给了纪念碑。”

第十一组崔雪涵同学悠扬的小提琴伴奏声,与师雨菲款款深情、错落有致的声音完美融合,将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离别情绪完美展现。

第十二组的杨思哲同学将北岛的经典《回答》通过有强有弱的层次演绎得恰到好处,背景音乐气势磅礴,配合了全诗对命运对时代的质问之意。

第十三组汪思萍同学用温婉清丽的声音朗诵了顾城的《门前》,细腻唯美而又充满真情。

第十四组董航汛同学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气势磅礴,充满激情,干净明亮而又高亢的声音将内心的爱国热情充分释放。

第十五组的尹佳慧等同学以《巾帼气概》为主题分别朗诵了李清照、秋瑾和舒婷三位女诗人的诗作,形式创新,服装用心,朗诵有气魄,巾帼气概不输须眉!

第十六组黄馨忆和颜欣娅同学两人配合默契,融为一体,以空灵通透的声音将余光中的这首《寻李白》演绎得美妙绝伦,诗仙李白似乎又洒脱飘逸地活现在眼前。

结束后田奇蕊老师也对选手们进行了独到深刻的点评,其间为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朗诵的技巧,她多次示范朗诵诗歌片段,赢得台下掌声阵阵。

经过激烈角逐以及评委们的细心评分,最终决出本次“经典咏流传”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的获胜者:

一等奖:《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赵寒旭小组

二等奖:《巾帼气概》尹佳慧 刘玲 周琪

《寻李白》黄馨忆 颜欣娅

三等奖:《再别康桥》师雨菲 崔雪涵

《纪念碑》侯津楠

《前赤壁赋》林依诺 黄淇华 沈于蓝

优秀奖:《致橡树》曹书宁

《乡愁三首》张璐瑶

《相信未来》叶颖 王子祎

《滕王阁序》孔雨同

《再别康桥》彭斯语小组

《相信未来》王怿蕾

《出师表》王典玺

《回答》杨思哲

《门前》汪思萍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董航汛。

最后,嘉宾们上台为获奖选手一一颁奖。至此,上海外国语大学“经典咏流传”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圆满落幕。本次大赛深刻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彰显了中华语言文化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校园内营造了传承中华经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比赛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诗词经典永不落幕,“咏”流传于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怀中!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