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课 | 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我们在学什么?

时间:2019-05-30浏览:924设置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落实学校“多语种+”办学战略,强化通识教育,上海外国语大学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分批重点打造3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形成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西方各国语言与文化》就是本学期首批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培育课程之一:来自西方语系、法语系、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语言研究所、欧盟研究中心以及德语系的年轻老师,藉由西方11种主要语言文字的产生、发展与传播,带领学生一窥语言文字所揭示的文化底蕴和思维特质。


  马克.吐温在《亚当夏娃日记》里写夏娃为万物命名:“我看到它,名字便脱口而出。”一门语言的诞生是否就这样轻描淡写又理所当然,我们看到黑色的鸟,自然而然称其乌鸦,看到明亮温暖的光源,就说它是火焰?

当我们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我们学到的是单词、是语法、是表达,还是语言背后更深刻的东西?



【锻造一把打开文化之门的钥匙】

  来自语言研究院的朱磊老师尝试着为同学们解答这一问题。在题为“伟大属于罗马”的拉丁语文学课堂上,他朗诵了希腊语和拉丁语戏剧《特洛亚妇女》剧本选段。当同一场景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相遇,竟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令在场同学拍案惊奇。


οὗ θᾶσσον οὕνεκ᾽, ἢ χάριν μονῆς ἔχων,

φροῦδος, μετ᾽ αὐτοῦ δ᾽ Ἀνδρομάχη, πολλῶν ἐμοὶ 

δακρύων ἀγωγός, ἡνίκ᾽ ἐξώρμα χθονός,

πάτραν τ᾽ ἀναστένουσα καὶ τὸν Ἕκτορος

τύμβον προσεννέπουσα. καί σφ᾽ ᾐτήσατο

θάψαι νεκρὸν τόνδ᾽, ὃς πεσὼν ἐκ τειχέων

ψυχὴν ἀφῆκεν Ἕκτορος τοῦ σοῦ γόνος:

(Εὐριπίδου Τρῳάδες 1129-1135)


他不想耽误时间,匆匆就带着安德洛玛刻走了。那女人竟惹出了我许多眼泪,她离开海岸时,大声哭唤她的祖国,还向赫克托耳的坟墓道一声永别!她恳求我们把这尸首埋葬了,这孩子,你的赫克托耳的儿子从城墙上一跌下来,就断了气。

(欧里庇得斯:《特洛亚妇女》,第1129-1135行)


per spatia late plena sublimi gradu

incedit Ithacus parvulum dextra trahens

Priami nepotem, nec gradu segni puer

ad alta pergit moenia, ut summa stetit

pro turre, vultus huc et huc acres tulit

intrepidus animo, qualis ingentis ferae

parvus tenerque fetus et nondum potens

saevire dente— iam tamen tollit minas

morsusque inanes temptat atque animis tumet:

sic ille dextra prensus hostili puer

ferox t superbe, moverat vulgum ac duces

ipsumque Vlixen. non fiet e turba omnium

qui fletur; ac, dum verba fatidici et preces :

concipit Vlixes vatis et saevos ciet

ad sacra superos, sponte desiluit sua

in media Priami regna.— ...

(Seneca: Troiades, 1088-1103)


这时,穿过广阔的平原,人丛中攸利栖斯迈着威严的步伐走过来了,手里牵着普里阿摩斯年幼的孙儿。这孩子毫不踌躇地走向高大的城墙。当他站到了碉堡的颠顶,他锋利的目光向这边看看,又向那边看看,心中毫不畏惧。就像猛兽的犊儿,身体小年纪轻,还不能用爪牙伤人;它虽然还不会伤人,但是已经会扑、打、噙、咬,有时也怒气逼人;同样,这孩子虽然落在敌人手中,依然是骄傲而勇敢的。平民、领袖、甚至攸利栖斯都受了感动。所有的人都为他落泪,而唯有他不哭;当攸利栖斯把预言命运的神巫的话和祝词宣读了,启请了残忍的天神来享受祭品,这孩子便自甘情愿地跳落到普里阿摩斯的国土上……

(塞内卡:《特洛亚妇女》,第1088-1103行)


  在朱磊老师的课堂上,希腊与罗马文明交相辉映,全面真实与部分真实的文学同时并存,各有千秋。他解释道,当我们谈论各国语言与文化,实际上是在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民族的精神气质:希腊人是思想者,纵横文字中有“对不可变框架的明确认识”;而罗马人是实践家,笔底波澜流露“对生活的强烈喜好”,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各国语言与文化”课程应运而生。


朱磊老师在课堂上


  “但实际上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虽然校园内不乏欧洲各国语言研究者,但是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其实还是相对比较少的。例如作为德语教师,我们对其他相关的语种以及欧洲整体情况的了解还是比较局限,而这一点同样反映到我们同学身上。” 谈到采用系列专题与拼盘结合的课程形式,建设通识选修课程“西方各国语言与文化”的初衷时,德语系教授梁锡江强调了打造跨语言交流平台的必要性。



【探索一条通往更广大天地的路径】

  “文学归根结底是社会学,社会学归根结底是人文。文学离不开历史、地域和人文。” 在本学期“文学“主题系列课程中,西方语系教授于漫讲授了“投射到新大陆的炫目阳光” 的西班牙语文学专题,她期待学生能以更深远的目光来看待人文学科的诸多议题。


  这样来定位的“西方各国语言与文化”课程,就不能满足于课程的调整补充,更不是各国语言知识的拼盘点缀,而是带领学生通过接触人类文化的精粹,在人文、社会、艺术等领域获取通识,从而成为有教养、有能力、有通融识见和人文精神的人。


于漫教授在课堂上


  考虑到通识教育面向的群体来自不同专业领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课程设置就要往这方面靠拢。“西方各国语言与文化”注重学科交叉,包括语言学、国家国情概况、文学史、艺术史4个领域,于4个学期分别讲授,学生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具体板块。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相比以考试作为学习效果评估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更看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与研究能力,通过各国语言文化知识的讲解,启发学生思考,完成探讨某一特定领域问题(特别是区域国别问题)的相关论文。这种举一隅而以三隅返,让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水**融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本源性思索的课程形式。


  “我们仍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帮助同学了解西方文化和它的特点——是采取的更为灵活的授课形式,还是说仍以传统的讲授课的形式为主,同时辅以更多的教学手段?如何利用新媒体来把相关知识再加以补充完善?这些都是我们在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随时欢迎有想法的师生与我们沟通。”


【披“既往”的星,戴“开来”的月】

  早在2012年,教学团队就开始了一系列尝试,开设的“西方语言巡礼“通识选修课程力图揭示使用这些语言文字的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思维特质。

  课程在不断寻求突破,陆续加入语言学、国情概况、文学史等元素;此外,教学团队根据每个学期不同的主题,会邀请不同研究机构的教师,为同学带来更为独到的分析和更为专业的讲授。


葡萄牙语讲座海报


  “谈及欧盟相关话题时,我们会请上外欧盟研究中心的忻华老师来为大家进行专业的讲解。同时,也会有一些语言研究所的老师们来听,作为语言或语言类型的专业研究者,他们对课程本身的建设以及跨文化交流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说,这些老师们对该课程的贡献其实都是同样巨大的。”梁锡江教授介绍道。


  正是通过此种方式,教学团队巧妙依托上外本身的学科优势,加强中外对比,帮助全校学生全面理解一些重要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和拓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国际视野。


德语系梁锡江教授采访视频


  “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莱斯特律戈涅斯巨人﹐独眼巨人﹐/愤怒的波塞冬海神──不要怕他们/你将不会在途中碰到诸如此类的怪物﹐/只要你高扬你的思想﹐/只要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接触你的精神和肉体。” 在一次课程最后,希腊语专业王群老师为同学们朗读了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诗歌《伊萨卡岛》,她期待同学们能够藉由不同语言与文化看到更大的世界,向着心之所向勇敢前行。


  要知道风的情状,得观察灯火的摇闪,要看清社会的发展,需推敲语言的动态。语言借其敏感性和与时俱进,在我们与人类学和社会学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帮助我们追本溯源,更帮助我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而“西方各国语言与文化”,则是走上桥梁的阶梯——这大概就是课程负责人梁锡江老师寄语“这是大一大二一定要上的通识课”的原因了吧。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公众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