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上海外国语大学自2020年起推出“SISU学术文化带”系列活动,旨在提升本科生的思辨能力、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人才。
学术角作为“SISU学术文化带”系列活动之一,集专业性、前沿性、创新性于一体,致力于培养本科生学术旨趣、拓展学术视野、打造交流平台、营造互动氛围、提升人才质量。
SISU学术角第七十七期活动由教务处主办,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承办,以“国际关系中的安全研究”活动为主题,将于10月22日18:30在松江校区4教楼313教室准时开启,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活动安排
主讲人和论文介绍:
主讲人:柯研,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21级比较政治与区域国别专业博士生。
论文题目:《从共处到对立:本体安全视阈下的波兰对俄关系研究》
摘要:在国际安全研究领域,关注本体安全问题成为焦点。本体安全在国家层面体现为“国家超我”与“国家本我”之间的动态和谐,是主体关系中的常态产物,而本体安全危机则是“国家自我”调节失灵的结果。波兰处于地缘政治的边缘地带,历经千年,形成了显著的“国家超我”与强烈的身份认同。然而,数百年来,波兰多次遭受俄罗斯的本体安全冲击。对于波兰而言,俄罗斯从波兰的“异者”演变为“被排斥者”,最终成为波兰本体安全的“对立者”。自“后冷战”时代以来,波兰通过内外措施推动自身本体安全的重塑。本体安全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新视角。当前,中国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致力于区域国别研究,本体安全研究为中国外交提供了有益参考。
主讲人:殷浩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23级外交学专业硕士生。
论文题目:《安全隐忧与发展期待:人工智能跨国公司和东道国的互动路径与模式辨析》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权力相对分布产生了重大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发展与跨国传播离不开跨国公司的运作,但该项技术的特殊性使得人工智能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之间的互动出现了新的特征。人工智能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商业运作也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渠道对东道国国家安全产生客观的负面影响。产生这类影响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跨国公司以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逻辑同东道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诉求存在显著错位。正是由于利益错位的存在,人工智能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之间的互动模式更趋负面,难以达成“共赢”的合作状态。因此,技术扩散中涉及的各方应当在人工智能领域推进构建平等的国际规范,以有效的沟通、多样的交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扩散与全球共享。
点评人介绍:
点评人:孙志伟,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观察》编辑部主任,兼任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政治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