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多语种特色课程思政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时间:2018-06-25浏览:3072设置


《组织人事报》 2018621日 各地连线版


2018621日,《组织人事报》各地连线版整版刊登《以“党建+”引领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建设》文章,从三个方面对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建工作进行了报道。

   报道原文:

以“党建+”引领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建设

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一所外语学科特色突出的大学,学校党委从解决“三念”问题入手抓党建。一是强信念,解决政治方向问题。紧紧围绕“为谁办大学”“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二是树理念,解决办学目标问题。牢牢抓住“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核心问题,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培养“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三是转观念,解决实践操作问题。主动结合“怎样办大学”“如何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增强制度观念、责任观念、方法观念,推动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管党治党责任落实落地。学校党委以“党建+”引领“多语种+”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教学科研、智库建设、国际化办学中的引领作用,让外语不仅作为交流的工具,也成为知识的媒介和培养价值观的载体,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党建基础,提高党建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发挥专业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和语言优势,把主题党日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1 高级翻译学院“讲好中国故事,翻译挑大梁”主题党日活动


上外高级翻译学院承接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翻译任务,师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围绕两本书的翻译体验,高翻学院2016级学生第三党支部开展了“讲好中国故事,翻译挑大梁”主题党日活动。活动中,党员们分享了各自翻译案例,交流了翻译心得,深刻感受到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党员们认为译者应该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精准的语言水平,要认真学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会在新时代背景下思考,才能把握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务文本翻译规律。大家表示翻译可以是一件小事,小到可以由一个人完成,但翻译也是一件大事,大到关乎国家形象。

上海市“党支部建设示范点”上外德语系学生党支部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开展“中国典籍读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典籍”中的经典篇章进行多语种的微视频创作,共制作《老子》《庄子》《论语》《诗经》《孙子兵法》《史记》《西游记》《西厢记》《牡丹亭》《聊斋志异》《颜氏家训》和《曾国藩家书》等视频40余个。优秀视频通过学校多语种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校园宣传平台等陆续传播。上外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学生党支部也开展了“中国文化·国际表达——外语专业大学生党员的责任与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并在“喜马拉雅电台”开设“日语读国学”专栏,录制《诗经》《老子》《孟子》《庄子》《离骚》《牡丹亭》等音频专辑。党员们从集中而颇有深度的中国传统典籍研习中,充分领悟中华文化精义,进一步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自信与自觉,深深感受到外语专业党员在国家文化传播方面担负的责任。


2 上外党员“一带一路”青年观察团重访习近平总书记首倡“一带一路”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


上外学子还开展海外田野调查,以青年视角观察“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且行且思,用热忱实践家国情怀。去年暑假,上外“一带一路”青年观察团以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的学生为主体,10名学生在2位老师带领下,从新疆伊犁经霍尔果斯口岸陆路出境到达哈萨克斯坦,开启了一场深度的观察之旅,并发布10篇中哈俄三语调研报道。学子们在调研后纷纷感言,“一带一路”倡议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的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的新青年需要有新责任新担当,每一位青年人都应了解和关注“一带一路”,为更好地建设这一伟大事业做好准备。

上外依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帮助学生从中国看世界,再从世界看中国。为了给智库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学校党委积极探索党建工作向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拓展,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在跨院系的智库机构中设置联合党小组,如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英国研究中心等。党建进智库着眼于优化党支部设置,进一步发挥党组织政治把关作用,让师生在观察世界中深入了解不同文明的差异,在中外比较中认识中国特色,长本领,强信念。

为讲好中国故事,自2014年起,上外推出了21个语种的多语种外文门户网站群,着力打造“办网”“育人”和文化传播融为一体的多语种特色平台。目前,网站已累计发布21个语种的文章5000余篇,形成一支100余人的师生编辑团队,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反映中国变化、展现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由师生撰写的大量多语种文章,不仅具有中华文化的显著特质,而且符合语言目标对象国社会公众的阅读习惯,多篇文章被国外有关媒体转载发布。

党的十九大之后,上外充分发挥外国语言文学领先的学科优势,以及多语种学术资源,推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多语种对照查询平台”,旨在更好地让海内外了解、研究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外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平台收录了汉语、英语、德语、俄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等九种语言版本的报告,并进行了段落切分。用户可以登陆电脑或手机等终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语言,输入需要查询的关键词,都可以便捷搜索到其他八种语言的对应段落的表述。该平台是上外以“思政工作创新年”为契机,构建外语院校特色思政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打造多语种特色“思政+专业”“专业+思政”课程体系,拓展立德树人平台

20145月起,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英语学院共同设计了面向全校各专业、全英语授课的《中外时文选读》课程,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联合授课。课程精心编选以英文发表的中国及外国国家领导人、国内外主流媒体和世界著名学者关于中国问题的演讲、讲话、深度报道以及研究文章,让大学生在中外观点的碰撞中领会、感悟和把握不同文化背后的话语思维与逻辑,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外语专业素养的同步提高。随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又在《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两门思政课程中进行外语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结合的课程改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语言和文化专业学习。


3 上外党委书记姜锋(左四)参加《世界中国》综合素养课集体备课会


上外在开展课程思政试点积累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多语种+”与区域国别研究的优势,集合校内外高端资源,开设《世界中国》课程。姜锋书记带头参与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共分七大专题,分别是: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世界历史文明中的中国、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大国外交关系中的中国和世界媒体中的中国,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上外正逐步将专业课课程思政工作试点推广到13个语种24门专业课程中,初步打造“多语种课程思政群”。如德语系的《德语经典文选阅读》、英语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西文化比较》、俄语系《中亚丝路文明》、西语系《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关系史》、东方语学院《波斯语时政翻译理论与实践》等。外语不再仅仅是交际工具,更是认知工具,授课教师通过有针对性、新颖的方式与视角开展教学,引导青年学生发掘外语在知识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4 上外校长李岩松作为支部联系领导参加新传学院学生党支部“西索新语·党建直播间”组织生活


上外与中国日报社以部校共建形式创新以新闻学院为代表的复合型专业办学模式,中国日报社专家走进上外课堂,跟同学们分享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国际传播的新需求,让学生从媒体记者日常工作中,学会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实现课程思政全面“升级”。在部校共建基础上,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党支部推出“西索新语·党建直播间”系列组织生活会,效仿央视等主流媒体的《焦点访谈》等节目,借助融合媒体实验室,打造模拟演播室,通过学生主播、交流访谈、嘉宾交流、现场录制、后期制作等形式开展党的知识学习。组织生活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为线索,围绕其中包含的十八个主题,结合《中国日报》中的相关报道,开展专题化的访谈采访与交流互动,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新闻人的担当,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提高党的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构建多维度党建网络,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

为确保党组织发挥作用、落实责任,学校党委建立健全“制度+责任+任务”党建工作机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的主体责任、书记的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制定了党总支书记、院长和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明确了职责定位,发布了《党建工作三级责任制任务清单》,明确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的党建工作任务。同时,为了抓好院系党建,理顺决策机制,党委还出台了《关于完善二级单位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二级单位“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指导意见》《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委员会议事规则》,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为做好海外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学校党委建立“出国(境)党员联系和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要求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员出国行前座谈会,提供行前辅导,收集和解决党员的困难和需求;确定国内联系人,畅通经常性联系和思想汇报的渠道,确保党员在海外也能够参与学习教育活动,保障党员权利和相关待遇的落实,通过适当方式为党员送上祝福和问候。西方语系教师党员崔文君、陈芷等在海外访学期间,适逢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西方语系党总支第一时间与两位教师取得联系,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的报告内容。两位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观看和学习党的十九大报道后,对伟大祖国在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也对今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全面部署和宏伟蓝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建立了“海外访学教师多元保障”机制,教师党支部为海外访学教师配备了一对一的国内联络党员,从学术、工作、生活、组织四个方面提供帮扶,确保海外教师在国外复杂环境中不失原则,有党性立场,同时也促进了国内外科研和学术资源的整合。国内联系人还经常询问海外教师遇到的困难以及国内家庭所需的帮助,并及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关心。

学校党委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共生,出台了《党建工作新媒体平台管理办法》,自2015年开始建立了“上外党建”公众号,充满正能量的文章成为国内外师生党员学习的热点内容,让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时翻看、学习。2017年建成“党员e家”党员网上管理服务平台,以整合党员线上学习、服务和管理工作为建设目标,为党员搭建起网上党建园地。党员可以在线交纳党费、预约办事,党务工作干部可以通过平台征求意见,进行会议报名统计,提交汇总数据,管理党支部信息等,实现了数据多跑路,党员少跑腿的目标。“上外党建”“党员e家”两大平台与党委组织部网站、党员微信群等配合,形成了海外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载体,克服了党员教育管理的时间和地域限制。例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党总支通过“指尖党课”平台实现海内外师生同步学习、同步交流、共同提高,在俄罗斯攻读博士学位的郑洁岚老师通过海外视频连线方式就“党员在海外研修中的党性修养和自我管理”与党员们交流了心得,真正做到“身在海外行,心随组织走”。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在学校改革发展和师生成长进步中构建“党建+”体系,坚持党建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师生发展相结合,以党建的整体性、实践性和特色性提高学校育人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师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党员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为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引航。

(来源:党委组织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