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她,曾多次到往意大利访学,并与当地人结下深厚情谊;她,有着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曾发表多篇教学论文著作;她,曾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意大利语演讲比赛并与学生共同获奖;她,从小与上外结缘,享受着与上外一同成长的时光……
她,就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优秀教学奖二等奖的获得者,来自西方语系意大利语专业的张琳老师。
▌别出心裁,教学“新”招
在张琳老师看来,语言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这个国家文化的大门。但她逐渐发现对现在的意大利语专业学生来说,只具备语言能力是不够的。“有些人会跨领域去从事其他相关工作,所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极其重要的。”结合自己在意大利佩鲁贾留学期间学到的外语教学方法,她对自己课堂上的意大利语教学进行了更加科学、系统的设计。她以“培养综合性外语人才”为核心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传播沟通能力等为宗旨,在教学中进行别出心裁的设计,“基于任务的学习”,“新”招频出,培养学生真正做到“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
在课堂上,张琳老师经常引入最新的优质纪录片的片段作为听力材料。在这样一个新时代,学习资源虽丰富却良莠不齐,作为老师,她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要引导学生们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除此之外,她在教学中还利用了一种依托于新媒体产生的教学新手段:微信打卡小程序。“我会定期在上面布置阅读和语音打卡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而且这种方式也能起到一个督促的作用。”
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深入的教学方法研究让张琳老师深知,在课堂上不能只是老师讲授。“因为这样学生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不明确的。他们需要更多的环节设计进行引导。”因此,她会引入“翻转课堂”模式,指导学生开展实用又有趣的实践项目,在过程中加强引导,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积极的基于任务的实践研究、自主学习过程中切实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get满满的实用技能。
在一次课堂教学实践中,张琳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虚拟任务:为赴意大利长期工作的中方技术和管理人员做一次讲座。学生们要分组自主研究“如何与意大利人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讨论并编写讲座内容,最后向全班演示研习成果。在这次实践中她设计了一份详尽的评分要求,以此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学习项目。这份评分要求为学生们提供了实践进程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工作要点,“就像一个脚手架,使学生明确目标”,并且“有助于把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科学化、量化”;在分组进行展示时,学生们可以利用这个表格互相评分;在给同伴评分的同时,他们也在思考自己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可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优化。
▌亦师亦友,融汇“新”知
张琳老师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学生们称她上课时很喜欢“聊天”。她不希望自己的课堂是教条主义、严肃化的,而是想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因而她经常会在课上讲一些有关文化的东西。她认为,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能够为他们提供学习语言的动力。“意大利民族的历史跌宕起伏,强盛和衰败、辉煌和磨难铸就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课堂引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学生很容易找到一个感兴趣的点,自然就会去深入探究。而且,这种课堂氛围也能够让学生觉得,学习语言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
课下,张琳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也很多。2016年,她曾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意大利语演讲比赛。在筹备期间,为了和学生更深入地沟通以呈现出更好的作品,她甚至邀请这位学生到自己家里同住,她们进行了无数次头脑风暴,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最终的结果也不负苦心:学生获得了大赛特等奖,她个人也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奖。
关于日常与学生的相处,张琳老师笑着说道:“现在教的学生大部分都是00后,他们和我们关注的社会热点已经不一样了。但是作为老师,我也能够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新东西,比如,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中提到的饭圈文化、夸夸群、精神控制等。”
并且,在她看来,以一个老师的角度把所学的知识再呈现给别人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要更有效。“我在教了几年书之后发现,教的过程会使我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因此,她会格外珍惜每一次课堂,在输出的过程中持续输入,不断精进。就在这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她也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异国求索,结识“新”友
2013年,张琳老师曾在意大利佩鲁贾参加了留基委的欧盟小语种教师培训项目,虽然只有一个月,但过程非常充实,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015年,留基委的中意互换奖学金项目给张琳老师提供了再次去佩鲁贾访学的机会,她当时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这次访学期间,她参与了大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和意大利同学一起编写授课教案。“我们要根据所面对学生的不同国籍和水平,去挑选并改写文本,编写语法及相关词汇,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也很有趣。”虽然过程不易,但是她收获了许多新的教学经验,这对她以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除了学习工作,张琳老师还在异国访学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别样温馨的异域生活。“意大利人真的非常友好!”这是当地人留给她最深刻的印象。她回忆说,在意大利的街道上,陌生人也会微笑着和她打招呼。而且因为会说意大利语,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很多优待,并且能够更加便利、深入地了解意大利的人文和传统。“所以我说,语言真的是一把钥匙。”在收获了这么多善意之后,她认识到,面对陌生人,可以试着敞开心扉,而不总是抱有防备。语言这把钥匙不仅打开了意大利这个国家的大门,也开放了她的心灵世界。
此前,在本科实习期间,她结识了一对年龄较大的意大利夫妇,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现在。张琳老师每次去意大利都会去拜访他们,“那种感觉就像是隔三差五回了趟家一样。”对她来说,意大利带给她的不仅有学术知识,还有友情,甚至亲情,这里就是她的第二个故乡。
▌结缘上外,发现“新”我
张琳老师与上外有着很深的渊源,来到上外,选择意大利语,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她就读的小学就在上外对面。“我相当于是在上外从小玩到大的,所以选择上外是顺其自然的事。”她从小就喜欢语言和艺术,小时候她家里有几本艺术类书籍,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学习的意识,但她很喜欢去翻那些书,发现里面有几个词高频地出现,比如罗马、佛罗伦萨、梵蒂冈博物馆、乌菲齐美术馆等等。“在高考提前批选择志愿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去拿那几本书来看。其实当时对佛罗伦萨、罗马到底在哪个国家没有那么明确的概念,后来发现是意大利, 于是就很自然地选了意大利语专业。”
通过在上外的学习,张琳老师对意大利的文化有了一种浸润式的体验,在表达能力上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发现并塑造了崭新的自己。“我以前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不太爱说话。真的是意大利语的学习,完全改变了我的性格。”
大学四年的过程中,她遇到过很多翻译的机会,进而了解了意大利各行各业的情况,而正是大二时参加的一个一对一教学项目,让她产生了做老师的想法。她很感激当时的老师给予年轻的她如此多的实践机会。提起当时的老师,她动情地回忆道:“唐建民老师是我本科和研究生的导师,他非常幽默,在那样一个学习资源匮乏的年代,却总能让课堂教学丰富而有趣;王建花老师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她不仅时时惦记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对每一个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十分关注,只要一有机会就会为每一个同学都落实好未来的出路;张世华老师文学功底深厚,引领我走进了意大利的文学殿堂。”她说这些老师就像她的父母一样可亲可敬。现在,上外意大利语系也非常团结,就像一个大家庭。
上外十八载,是知识的充实,是温暖的传承;意语十八年,是文化的浸润,是价值的升华。
唐建民老师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我非常认同。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哪个行业,最重要的还是学习的能力,只要学会学习,哪怕到工作当中也不会自乱阵脚。”晚风簌簌,落叶萧萧,张琳老师微笑着,如是寄语上外学子。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公众号)